看《父母爱情》,总觉得安泰是个 “两面人”—— 表面上对江德福这个小妹夫点头哈腰、百般讨好,连欧阳懿都看不惯,跟安欣吐槽 “你哥在人家面前低三下四,像个小舅子,还让人家喊我老欧”;可背地里,他却打心底里欣赏欧阳懿这个不得志的大妹夫,甚至会为了维护欧阳懿,跟自己老婆翻脸。这看似矛盾的态度,其实全是他们的出身和成长环境说了算。
先说说安泰对江德福的 “假客气”。安杰没打招呼回娘家那次,本想给哥嫂送点稀罕东西,结果刚进门就听见哥嫂在训儿子安晨:“吃饭吧唧嘴,跟头猪似的!” 安晨委屈地说 “是跟小姑父学的”,安泰立马火了:“你别管别人,自己学好就行!” 这话里的嫌弃藏都藏不住 —— 他表面上对江德福恭敬,可骨子里压根看不上江德福那 “农村大老粗” 的吃相,觉得没规矩。安杰看在眼里,心里又气又堵,没进门就哭着走了。
可对欧阳懿,安泰却是另一副样子。安杰嫁给江德福后,安家日子好过了,大嫂跟安泰念叨 “还是小妹命好,大妹就没这福气”,没成想安泰当场就严肃地驳斥:“我大妹怎么了?欧阳不好吗?你吃人家的、喝人家的,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真是女人见识!” 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 —— 欧阳懿是清华高材生,还留过学,以前在北京的化工研究所工作,是实打实的精英。在安泰眼里,欧阳懿的才华和涵养,远不是江德福能比的。
其实想想也正常,安泰和欧阳懿都是 “世家出身”,骨子里本就惺惺相惜。安泰家是富贵了好几代的商人,父亲有纺织厂、洋车行、洗染店,还有好几家饭店,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也是有底蕴的人家 —— 从安家三兄妹的言谈举止就能看出来,他们身上没有暴发户的浮夸,反而透着股沉稳和通透。而欧阳懿出身书香世家,张口就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化修养深厚。两人在 “见识” 和 “涵养” 上本就站在同一层面,自然比江德福更能聊到一块儿去。
可为啥在人情世故上,两人差了这么多?答案全在 “家庭出身” 里。安泰家是商人,打交道的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得接触,什么场面都得应付。从小耳濡目染,他早就学会了 “审时度势”—— 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讨好,怎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怎么才能在动荡年代护住家人。用老话说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安泰就是把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
可欧阳懿不一样。书香世家出来的人,大多清高孤傲,不屑于 “媚俗”,更不屑于 “为五斗米折腰”。在他眼里,安泰对着江德福做小伏低,就是 “摧眉折腰事权贵”,是丢面子的事。他自己说话做事更是锋芒毕露,有什么说什么,不会转弯,也不懂看形势 —— 就像个活在理想世界里的 “书呆子”,看不惯世俗的庸俗,也不知道怎么跟现实妥协。结果呢?无形中给自己埋了不少雷,最后落得个被打成右派、发配海岛的下场。
其实,安泰不是真的喜欢讨好江德福,他只是知道,江德福的军官身份能给安家当 “护身符”;他也不是真的看不起欧阳懿,只是明白,在那个年代,欧阳懿的 “才华” 不如江德福的 “权势” 管用。而欧阳懿的 “不通世故”,也不是他笨,是他的成长环境没教过他这些 —— 他从小接触的都是 “鸿儒”,哪懂市井里的弯弯绕?
说到底,安泰和欧阳懿的差距,从来不是 “智商” 或 “涵养” 的问题,而是 “出身” 和 “环境” 的问题。商人家庭教出来的孩子,懂现实、会妥协;书香世家教出来的孩子,重理想、有傲骨。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不同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处世方式 —— 而这些方式,早在他们出生时,就被悄悄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