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在全网正式公布,短短半小时内,十多个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
评论区里,“金鸡不需要观众”的吐槽被反复刷屏,失望的表情包和尖锐的质疑声交织在一起,比往年任何一届都要热闹。
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之一,金鸡奖曾是无数电影人心中的圣殿,早年的提名名单里,全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实力派老戏骨,几乎能让九成以上的观众心服口服。
可如今,这份本该代表行业标杆的名单,却成了网友口中“玄幻的笑话”。
从热门影片全员落榜到新人意外入围,从未上映影片提名到实力派演员缺席,每一个争议点都戳中了观众的痛点。
这不禁让人想问:金鸡奖到底怎么了?难道真像大家担心的那样,内娱影坛要完了?
要理清这场争议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这份名单里藏着哪些“意外”。
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里,大鹏、『朱一龙』、『刘昊然』、『易烊千玺』、『黄晓明』五位演员涵盖了70后到00后,表面看是跨代际的实力比拼,实则藏着不少争议。
『朱一龙』凭《志愿军:存亡之战》里的李想一角入围,他2022年刚拿过金鸡影帝,这次大概率是陪跑。
大鹏带着《长安的荔枝》同时提名最佳导演和男主,算是业内对他转型的认可。
『易烊千玺』第四次冲击金鸡奖,《小小的我》里的形象颠覆让他成为热门,『刘昊然』刚拿过长春电影节影帝,演技有专业奖项背书。
可『黄晓明』的提名却让网友炸了锅。
他凭借《阳光俱乐部》入围,可这部电影去年定档后突然撤档,至今没确定上映时间,普通观众连成片都没看过,怎么评判演技?
更有意思的是,他为这个智力障碍患者角色增重30斤,剪薄头发加重脸部斑点,这种“毁容式表演”被质疑成“比惨”。
有网友直言:“演技不是比谁更折腾自己,没上映的电影拿提名,这是提前预定‘预制影帝’吗?”
比起男主提名,最佳女主名单更让观众“眼前一黑”。
『宋佳』和『咏梅』的入围没人反对,两位中生代实力派在女性♀️题材里的表现有口皆碑,『宋佳』甚至早就凭《山花烂漫时》横扫电视圈,如今在电影圈发实是实至名归。
可另外三位提名者却让人大跌眼镜👓。
卫诗雅凭《破·地狱》入围,虽说她拿过金像奖最佳女主,但有观众觉得影片给她的发挥空间根本没到影后级别,更有人翻出她早年出演三级片的经历质疑提名资格。
徐海鹏在《但愿人长久》里的表现被评价为“中规中矩”,看过网播的观众都说“全片演技最好的是小演员”,她这个二番演员能提名实在让人费解。
最离谱的是段奥娟,这位选秀出身的歌手第一次演电影,主演的《岁岁平安》连全国公映都没安排,就直接入围了金鸡影后。
有网友翻出她上半年客串的电影片段,台词生硬表情僵硬,忍不住吐槽,“这演技比马丽、『章子怡』强在哪?金鸡奖是缺人到要拉新人凑数吗?”
争议的另一端,是那些公认的实力派集体缺席。
豆瓣8.9分的《酱园弄》本该是夺奖热门,结果全员落榜。
『章子怡』在里面把詹周氏从隐忍到反抗的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哪怕电影本身有争议,她的演技也没人敢质疑。
『杨幂』靠这部戏实现口碑翻身,台词感染力让观众眼前一亮,连《长安的荔枝》里的眼神戏都备受好评,却连最佳女配提名都没拿到。
『赵丽颖』去年拍了四部电影,《向阳·花》里她明明撑住了全片,最后却颗粒无收。
马丽的遭遇更让人心疼。
她在《水饺皇后》里的表演细腻又有力量,可电影只提名了配角,她连女主提名名单都没进。
要知道上一届她提名影后却败给了李庚希,这次直接连入围的机会都没了。
还有葛优和『王俊凯』主演的《刺猬》,豆瓣7.3分的口碑作品,双男主没提名,戏份少得可怜的耿乐反而入围了,网友调侃:“这提名标准是闭着眼睛定的吗?”
面对质疑,有人拿出金鸡奖的规则解释,只要影片取得公映许可证就能参评,《岁岁平安》确实在2024年第四批公示名单里,符合规定。
段奥娟也在社交账号发文,说自己“又惊喜又忐忑”,感谢导演愿意相信新人。
可观众的不满根本不在规则本身,而在标准的双标。
同样是符合规则,为什么『章子怡』、『杨幂』这些有实力的演员得不到认可?为什么没上映的作品能提名,高口碑的佳作却被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提名里藏着明显的“资源倾斜”痕迹。
『陈思诚』两部作品《唐探1900》和《解密》一共拿到六项提名,涵盖最佳故事片、导演、男主等重要奖项。
《好东西》一部电影就横扫七项提名,成为最大赢家。反观那些没有大资本加持的作品,哪怕质量过硬,也很难得到关注。
春节档票房破百亿的《哪吒2》只拿到最佳美术片提名,连主流奖项的门槛都没摸到,这种反差实在刺眼。
其实观众的要求从来都不高,大家不是不能接受新人入围,也不是反对文艺片受重视,而是反感“实力让位于资源”的潜规则。
早年的金鸡奖,无论是张曼玉凭《清洁》拿奖,还是『李雪健』靠《焦裕禄》封神,靠的都是实打实的演技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
可现在,没上映的电影能提名,选秀新人能和老戏骨并列,实力派反而成了陪跑,这样的名单怎么可能让人心服口服?
有人说“内娱完了”,这种说法或许太极端。
毕竟这一年里,电影市场虽然没恢复鼎盛,但题材越来越多样,票房也在慢慢回升,还是有不少优质作品让观众眼前一亮。
真正让大家焦虑的,是金鸡奖这样的权威奖项正在失去公信力。
当奖项不再以实力为标杆,而是向资源和流量倾斜,不仅会寒了实力派的心,更会误导行业走向,既然靠资源就能拿奖,谁还愿意沉下心打磨演技?
2025年11月15日,厦门的颁奖典礼就要举行了,无论最终谁能拿奖,这场提名争议都该给行业敲个警钟。
金鸡奖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娱自乐”,它本该是电影行业的风向标,是激励演员精进演技的旗帜。
如果连这样的奖项都开始“水漫金山”,那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期待,迟早会被消耗殆尽。
说到底,观众在意的从来不是哪个演员提名、哪个演员落选,而是奖项是否公平,是否对得起“专业”二字。
希望金鸡奖能记住,它的底气从来不是资本和流量,而是那些用心创作的作品、认真演戏的演员,还有一直热爱电影的观众。
只有把实力放在第一位,把资源咖挡在门外,这个奖项才能找回昔日的荣光,内娱影坛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否则,再热闹的热搜,也掩盖不了行业空心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