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评人为何痴迷这位美国导演?》
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有位导演总爱自称"不过是个说书人",却让《电影手册》那群眼高于顶的影评人奉若神明。特吕弗和戈达尔提出"作者论"时,他们心中的完美范本,竟出自这位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之手。
"作者论"的核心要义,在于导演能否在作品中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记。霍克斯的厉害之处在于,无论是荒诞喜剧还是硬核西部片,他总能注入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特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他镜头下那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评论家们甚至专门创造了"霍克斯式女性♀️"这个术语。
1939年的《天使之翼》中,钢琴家邦妮的形象堪称颠覆。这个闯入南美飞行员俱乐部的女子,在传统好莱坞叙事里本该是个格格不入的异类。但霍克斯偏让她在酒馆里跟着乐队高歌,对艳舞女郎比出俏皮的OK手势,活脱脱就是飞行大队的"编外成员"。这种处理在当时的银幕上堪称惊世骇俗。
但霍克斯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从不塑造单薄的符号化形象。当邦妮爱上飞行队长杰夫后,她开始学习融入男性♂️世界的生存法则:面对同伴牺牲时强作镇定,最终凝望情人的眼神,恰似当年仰望飞行员父亲的小女孩。这种矛盾性正是霍克斯的拿手好戏——他让你看见觉醒的微光,又不忘提醒现实的枷锁。
1940年的《女友礼拜五》将这种辩证关系推向新高度。王牌记者希尔蒂在新闻界大杀四方,连前夫兼老板沃尔特都承认她是"狠角色"。霍克斯用快节奏的对话和利落的镜头,尽情展示这位职场女性♀️的专业魅力。但吊诡的是,希尔蒂的每一次职业选择,最终都绕不开沃尔特的精心操控。观众为他们的火花❇️喝彩时,往往忽略了这段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
霍克斯的矛盾性在1953年的《绅士爱美人》中迎来转机。表演女郎罗莱拉和桃乐西的友谊打破了"女性♀️必为情敌"的窠臼。她们互相挡拆烂桃花,拌嘴时像夫妻,护短时似战友。结尾的双重婚礼上,霍克斯用巧妙的构图让两位新娘成为绝对焦点,这个在当时堪称激进的镜头语言,道出了女性♀️情谊的珍贵。但值得玩味的是,她们的职业选择依然局限在传统审美框架内。
戈达尔说霍克斯"无视性别差异"或许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这位导演确实困于时代局限。他笔下的女性♀️可以聪明强势,却始终难逃男性♂️主导的叙事逻辑。就像《女友礼拜五》里,希尔蒂的新闻理想终究要让位于感情纠葛;《天使之翼》中邦妮的成长弧线,依然终结在对男性♂️英雄的仰望里。
但放在三十年代的好莱坞语境下,霍克斯的突破已属难得。他拒绝塑造非黑即白的女性♀️形象,而是赋予她们鲜活的矛盾性——既能在男性♂️领地开疆拓土,又不得不与时代局限周旋。这种对人性的立体刻画,加上纯熟的叙事技艺,正是《电影手册》派将他奉为"导演作者论"典范的原因。即便在今天,当我们在流媒体上重温这些老电影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时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