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再见阿龙》于9月23日在国内多家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这部作品此前于9月4日在香港地区上映,但未能在内地院线发行,最终选择直接登陆流媒体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各大平台采用了《再见阿龙》这一译名。
影片上映后遭遇了近乎一致的负面评价,观众普遍批评其缺乏创新性,认为这不过是将陈旧的故事框架套上了新的外衣。事实上,香港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编剧权益问题或许能解释这种现象。近期业内就曝出一起争议事件:某位不知名编剧指控其创作的电视剧剧本被知名导演剽窃,且仅获得微薄报酬。这种漠视编剧创作价值的风气,与香港影视产业的整体衰退不无关联。
《阿龙》的剧情设定显得尤为老套:单亲父亲携女儿出国旅游遭遇犯罪团伙,女儿被掳走后,主人公历经多年努力完成复仇。这种在低成本网络电影中屡见不鲜的套路,让不少观众感到审美疲劳。据统计,类似情节的网络电影作品已达数十部之多,这使得郑中基的编剧工作显得毫无必要。
优秀编剧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独特的故事主线与人物设定。若主线缺乏新意,至少应在角色塑造上有所突破。然而《阿龙》在这两方面都未能达标,男主角🎭️的复仇执念与女主角🎭️的刻板爱慕,都是同类作品中司空见惯的设定。郑中基作为编剧显然未能履行其创作职责,这种忽视原创性的问题正成为制约香港影视发展的顽疾。
平心而论,郑中基在表演和导演层面都付出了相当努力。但当故事内核与人物塑造都陷入窠臼时,这些技术层面的精进便成了无源之水。观众难以对这样一个缺乏诚意的剧本产生共鸣,这正是影片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当前香港影视行业存在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有才华的无名编剧不仅难以争取署名权,甚至要承担与创作无关的杂务。当资深从业者傲慢地认为可以轻易取代专业编剧时,其作品质量往往连1"形似1"都难以达到,最终沦为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
《阿龙》的市场反响已经清晰传达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拒绝缺乏创新的陈腐作品。但关键在于,那些掌握创作话语权的从业者是否愿意正视这个问题?提升编剧地位、尊重原创价值,这本应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准则,如今却成了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