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的记者会上,小泉进次郎低头道歉,承认竞选团队涉嫌组织“水军”为宣传视频刷好评。这不是普通舆情风波,而是把日本政治的网络灰产搬上台面。更要命的是,“不知情”的说法挡不住质疑,选情也在加速改写。
秘密营销的铁证
爆点来自一封泄露邮件,团队流出“24条留言范例”,从捧杀式夸赞到贬损对手,像极了商业平台的刷单脚本。平台换成直播与视频,逻辑却一模一样。
在选举场景里,这类“秘密营销”直接扭曲民意。表面是“支持者自发”,本质是“组织化动员”。一旦证据成链,公众的信任就像玻璃杯,摔碎后很难复原。
团队第一时间切割,宣传班长请辞,试图止血。但『互联网』的记忆很长,越想“删帖止损”,越像承认“流程成熟、分工明确”。
道歉模板与责任空心
“承认事实、强调不知情、再说最终负责”,这套危机话术在日本政坛太常见。问题在于,竞选中最敏感的“网络战”如果都“不知情”,那是管理失能;如果“知情”,那就是公然失实。
更尴尬的是,直接经手方的解释也站不住脚:把问题推给“过头表述”“回复需求”,等同于承认“平时就这么干”,只是这回翻车被看见。
责任的外壳在,内核是空的。选民真正想听到的,不是“道歉词精进”,而是“机制如何改、边界如何立、以后谁来担责”。
强硬对外的转移术
丑闻缠身的同时,小泉在对外表态上明显更强硬。熟悉日本政治的人都明白,这是一种老套路:外部强硬,内部止血,争取保守票、切走注意力。
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看会伤及国家利益。亚太局势敏感期,任何“为选情服务”的言论,都会变成地区关系的噪音成本。把内政危机外溢成外交风险,不是负责的做法。
选民也在换算:如果一个候选人需要靠“制造对抗”来遮住“程序缺陷”,那执政后的治理能力,凭什么让人放心?
选情重排的赢家与输家
在此之前,小泉与高市早苗领跑,官房长官林芳正居次。如今,“水军门”让盘面重新洗牌。
保守派的盘子,可能自然向高市靠拢;中间派则更容易被林芳正的“稳健牌”吸走。对小泉而言,家族光环的加持或许还能稳住基本盘,但“道德信用”的缺口一旦形成,回填成本极高。
接下来要看两点:一是党内是否继续追问“网络动员”的底线与规范;二是小泉能否拿出可验证的整改方案,而不是继续停留在“更会道歉”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