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爱情》里,张桂兰是个特让人纠结的角色。按老辈的规矩和道德说,她“不守妇道”,犯了天大的错;可真扒开她的日子细看,又觉得她满肚子都是说不出的委屈,有太多不得已。到最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法简单说她是对是错,是可怜还是可恨。
张桂兰没出场的时候,我们只能从别人嘴里拼她的样子。最先提她的是德华——德华刚到江德福和安杰身边时,心里其实偏向这个前嫂子。那时候她看不惯安杰的娇气和洁癖,老在心里琢磨:“我哥咋这么傻?放着老家好嫂子不要,偏娶个资本家小姐,还连累自己升职,图啥啊?”
德华和张桂兰都是农村出来的,更容易共情。她跟王秀娥夸张桂兰:“俺前嫂子那叫一个老实能干!当年离婚,人家不哭不闹,收拾收拾东西就回娘家了,半点没给俺哥添麻烦!”这话一出来,张桂兰的形象就立住了——她不是那种不安分、爱折腾的女人,就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围着田、围着家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伺候公婆、带孩子,还得在灯下缝缝补补,再苦再累都自己扛,踏实又能忍。
后来二大娘来岛上,恭维安杰的时候又提了一嘴张桂兰:“你可比桂兰俊多啦!”安杰听了居然没生气,还笑了——哪个女人听到自己比丈夫前妻漂亮,心里不偷偷乐呢?想想也知道,安杰在城里养尊处优,风吹不着日晒不着;张桂兰在乡下天天干重活,脸晒得黑,手糙得很,俩人站一块儿,看着差辈都不奇怪。
可江德福一提起张桂兰,就没好脸色。直到江昌义找上门,德华和老丁才把当年的事儿扒出来:张桂兰当年跟江德福的哑巴二哥好上了,还怀了江昌义。这是江德福这辈子最大的屈辱——不光被妻子背叛,还连累二哥逃到外地,最后死在井里,连尸骨都没找着。这份恨和对二哥的愧疚,他这辈子都没放下,所以一提张桂兰,就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
等江德福退休回老家,观众才算真见着张桂兰本人。她比大家想的还显老:身子干瘦,脸上全是皱纹,看着像七老八十的人,走路都颤巍巍的。她听说江德福回来了,就想过来看看,可刚挪了几步,就被儿子拦住了;后来江德福要走,她又站在远处,眼巴巴地望着车队消失,那身影又沧桑又倔强。没人知道她心里到底在想啥——是想跟江德福道个歉,还是就想远远看看这个多年没见的前夫?
剧里的张桂兰从头到尾没说过几句话,最后只留下个落寞的背影。但原著里,通过江昌义的嘴,说出了她藏在心里的委屈。亚宁曾跟江昌义吵:“是你妈不守妇道,我妈才能嫁给我爸!”江昌义却反问:“就算我妈守了妇道,你爸后来回来了,就不会休了她吗?他会把一个裹小脚、不识字的农村女人带到城里去吗?”
这话问得扎心,却也说到了点子上。江德福和张桂兰本来就是包办婚姻,俩人压根没感情,甚至连圆房都没有。江德福一走就是五六年,连个消息都没有,张桂兰守着空荡荡的家,对着公婆,心里能不慌、能不绝望吗?而哑巴二哥天天跟她一起干活、一起扛生活的苦,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出点依赖和感情——那时候的她,不过是想抓住点能让自己活下去的“温暖”而已。
再说了,就算张桂兰一直等,江德福真的会带她走吗?想想鲁迅和朱安就知道了——俩人也是包办婚姻,朱安不识字、没文化,鲁迅从来没爱过她,后来遇到许广平,就跟许广平过了,朱安只能守着周家,一辈子活守寡,最后孤零零地死了。朱安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张桂兰又何尝不是?
江德福后来成了军官,有文化、有地位,身边还有安杰这样知书达理的妻子。就算张桂兰没犯错,一个没文化、裹小脚的农村女人,跟他的生活也早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俩人就算凑在一起,也未必能过得好,张桂兰大概率还是会被嫌弃、被忽略,最后可能还是守着孤独过日子。
所以回头看张桂兰的故事,你很难单纯地骂她“坏”。她不是天生就想犯错,更多是被时代和婚姻逼到了死角——包办婚姻没给她爱情,丈夫常年不在家没给她依靠,她在苦日子里抓了点“救命的温暖”,却落得个“不守妇道”的名声,一辈子活得辛苦又委屈。说到底,她只是个被命运推着走、没能力反抗的可怜人而已。
其实那个年代的很多农村女人都像张桂兰,一辈子没为自己活过,命运全由别人安排。她们的苦,不是一句“不守妇道”就能概括的;她们的选择,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就能评判的。比起指责,或许更多的是心疼——心疼她一辈子没享过福,心疼她到最后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只能把所有委屈藏在心里,带进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