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位演员,就演了半部《红楼梦》,结果红了一辈子。三十多年过去,观众聊起87版《红楼梦》里的贾迎春,十有八九会先想到她——金莉莉。你可能不知道,她这“半部戏”的缘分,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呢。
其实金莉莉当年在中戏挺出名的,那会儿学校里有五位特别出众的姑娘,被大家叫做“五朵金花”,她就是其中一个。另外几个像『巩俐』、史可,后来也都是影视圈的熟面孔。按说有这样的起点,她后续的角色应该不少,可奇怪的是,观众记最牢的,还是她没拍完的那部《红楼梦》。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剧组说起。当初87版《红楼梦》筹拍时,选角特别严,王扶林导演带着团队挑了又挑,才定下金莉莉演贾迎春。结果戏拍到一半,她考上了中戏——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好事,毕竟对学表演的年轻人来说,中戏的文凭是块硬招牌。
不过这可把王扶林导演急坏了。你想啊,剧组拍了大半年,服化道、场景都围着角色转,突然要换人,前面的心血等于白费一半。据说导演当时气得直拍桌子,可冷静下来一想,年轻人的前途更重要,总不能为了一部戏耽误人家一辈子。最后还是松了口,让她去上了学。
有意思的是,《红楼梦》播出后火得一塌糊涂,金莉莉演的那半部贾迎春也成了经典。但她自己呢?有十年时间,愣是不敢看这部剧,一提起来就忍不住掉眼泪。你可能会纳闷,演了经典角色是好事啊,为啥这么抵触?
其实这心态不难理解。就像咱们做一件事,明明投入了感情,却没能善始善终,心里总会留个疙瘩。她对贾迎春这个角色肯定有感情,没拍完就离开,多少有点遗憾。加上后来观众总把她和贾迎春绑在一起,可能也让她有点压力——好像自己其他角色都白演了似的。
说起来,她后来也演过不少戏。比如和『陈坤』合作的《非你不可》,她在里面演『陈坤』的妈妈,角色挺接地气的。可观众看完,还是会说:“这不是演贾迎春的那个演员吗?”你看,一部戏的影响力,有时候真能盖过演员后来的很多努力。
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就像游本昌老师,演了《济公》之后,不管他后来演多少话剧、多少其他角色,大家见到他还是会喊“济公爷爷”;赵雅芝演完《新白娘子传奇》,到现在一提“白娘子”,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她。有时候演员会觉得被角色“框住”了,可换个角度看,能有一个角色被观众记一辈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好多人可能觉得,演员一辈子就靠一个角色出名,是不是有点“亏”?其实真不是。你想啊,影视圈每年产出那么多角色,能被记住三年五年的都少,更别说几十年了。金莉莉这“半部戏”的缘分,能让观众记三十多年,背后其实是名著的魅力在撑着。
《红楼梦》这书本身就厉害,里面的角色个个鲜活,贾迎春的懦弱、善良,还有她身上那股让人同情的劲儿,早就刻在读者心里了。演员只要把这股劲儿演出来,就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加上87版剧组当年拍得特别用心,演员们提前进组学礼仪、研台词,把自己往角色里“泡”,这种认真劲儿,现在的很多剧组都比不了。
后来红楼梦剧组再聚首,王扶林导演还跟金莉莉说:“你的人生挺圆满的,红楼梦拍了,大学也上了,没啥可遗憾的。”这话其实说到点子上了。她当年选了上学,没耽误前程;演了半部贾迎春,又被观众记了一辈子,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事,可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现在金莉莉自己也释怀了。她大概也想明白了,观众记住贾迎春,不是忘了她其他角色,而是那部戏、那个角色,真的走进了大家心里。就像咱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过了几十年,提到里面的角色还是能脱口而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那份记忆太深刻了。
其实啊,经典角色和演员的关系,就像钥匙和锁。演员用自己的理解打开了角色的门,观众通过这扇门记住了角色,也记住了开门的人。金莉莉的故事有意思就在于,她只开了一半门,却让大家记了一辈子。这背后,是名著的厚度,是角色的温度,也是观众对好作品的执念。
你看,有时候人生的选择就是这样,看似有遗憾,其实藏着另一种圆满。金莉莉没拍完《红楼梦》,却圆了大学梦;演了半部戏,却得了一辈子的“角色红利”。这种“不完美”里的幸运,大概就是命运给认真做事的人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