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到底是盛况空前,还是凋零之始?
从事物的两面性来说,或许兼而有之。
而有人说了这么一段话,“老郭是最后一位加入才形成的四大天王,没老郭的加入,也许真的没有现在所谓的四大天王,也不可能会红这么久,香港乐坛也许会出更多的人才,就是老郭的出现才形成现在的局面,四个人垄断了香港的『娱乐圈』️,导致香港人才凋零。”
该如何拆解?
长久以来。
整个亚洲乐坛,有四大天王出现的地方,都可说得上一句“蓬荜生辉”。
比如香港的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内地的MTV盛典和劲歌王上王、台湾的金曲龙虎榜、新加坡的醉心龙虎榜、日本的亚洲音乐排行榜、马来西亚的红人金曲榜等等。
天王驾到,从来都是焦点。
这印证了开篇所引那段话的“一部分”。
也即“垄断乐坛”。
换句话说,香港乐坛四大天王的出现,是昔年整个华语『娱乐圈』️一个“现象级”的大事件,其影响之深远与磅礴,可称传奇。
与这个称号比起来,昔年的所谓“谭张争霸”、“双子星”和“三剑客”,乃及后来各地跟风的“第五天王”、“大小天王”、“杀手”和“终结者”,统统都要等而下之。
甚至就连影坛的“双周一成”和“五大巨星”等名号,都同样并不能及。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四人霸榜了香港唱片销量和演唱会场次的前四名,拿遍并垄断了相当数量的乐坛大奖,从香港、台湾、内地,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加地区,各种最受欢迎、至尊和顶尖,拿奖到手软。
影坛咖位、片酬、成绩等等综合,就仅次于双周一成。
又兼及广告、慈善等诸多领域。
这实在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再说另外一层。
为什么是“四大天王”而不是“三剑客”,垄断乐坛并横压整个『娱乐圈』️,这两个名号之间,究竟差了些什么?
表面上来看,就是多一个『郭富城』和少一个『郭富城』的问题。
所以这位朋友会说,正是因为“『郭富城』的出现”,才有了“四大天王”,进而就有“垄断的形成”,最终导致“香港『娱乐圈』️人才凋零”。
这个逻辑当然是闭环的。
笔者早就讲过这么一句话。
携红遍整个亚洲之势回转香港的『郭富城』,是“四大天王”阵营的最后一环,也是有决定性质的一环。
他返回粤语歌坛发展,催生了这一场“鱼龙变”。
为什么呢?
谭张争霸结束之后,非但谭张二人相继退出乐坛,就连『梅艳芳』和陈慧娴也因“千夕之争”的风波,黯然离场,香港乐坛陷入没有巨星的真空期。
很多人总热衷乐道歌手地位。
彼时来看,林子祥、叶倩文、陈百强尚在,beyond、草蜢、杜德伟、林忆莲、许志安、黄凯芹、张立基等人,很多都已出道好几年。
但一句“巨星真空”,就说明白了所有。
他们都撑不住。
反而是要等到『刘德华』跨界乐坛、『张学友』状态回勇,甚至是新偶像黎明崛起,才开始有了“巨星争霸”的雏形与气象。
这就是“三剑客”的贡献。
但不讳言。
香港乐坛或者是宝丽金“三剑客”的影响力,大致也就局限在香港一隅,离开香港,马上就会落人“无人知”的境地。
而通常又有这么一句形容,“『郭富城』是第一位以普通话歌曲进军内地市场的歌手”。
这个表述其实并不准确。
从历史来看。
撇开张明敏、罗文、谭咏麟等前辈歌手不谈,就在四大天王当中,彼时的『刘德华』和『张学友』,都各自发行过多张普通话专辑了。
他也仅比黎明略早一点,发行了自己的普通话音乐专辑。
然以唱片销量、流行度和人气和引起的反响等要素来综合衡量,他毫无疑问是第一人。
甚至站在了整个华语乐坛的顶峰。
出道连续三张专辑破百万销量、台湾金曲龙虎榜六连冠和票选冠军、新加坡醉心龙虎榜十二连冠和单曲九连冠、顶尖金曲、内地连续两个唱片销量月冠、『郭富城』头的风靡和写真集销量破百万册等等。
这些成绩只需要放在那里,就自成一座不可逾越的山。
这都不需要讨论。
说到这里。
大概就应该能够解释,三剑客与四大天王之别了。
二者之间的距离,并不仅仅是多一个『郭富城』和少一个『郭富城』的事情,而是“红遍香港”与“红遍整个亚洲乐坛”的差别。
那么,是『郭富城』改变了粤语歌坛格局吗?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自然。
三剑客名震江湖,四大天王气吞天下,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概念。
但真正的事实,是在三位粤语歌坛顶级歌手的基础上,再加上了一个同样级别的存在,这就令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粤语歌坛“蛋糕”,在资源和奖项的分配,就变得更为捉襟见肘。
进而,令当年尚在活跃的李克勤、杜德伟、许志安等人,要么转战他方,要么就等上大概十年,才能出头。
这才是事实。
但这件事仍未说透。
什么叫粤语歌坛不堪重负和分配捉襟见肘?
1993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突然设立了“国内最受欢迎男女歌星”奖,就是一个印证,这是蛋糕的稀释,和奖项名目的增加。
为什么?
回过头来看。
1990年,『张学友』状态才渐回,黎明刚刚出道,对TVB来讲,『刘德华』拿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毫无思想上的负担,甚至还有余力将金曲金奖颁给叶倩文。
次年,黎明红了。
但仅此而已,他们继续将最受欢迎男歌手奖给『刘德华』,又将金曲金奖给状态更进一步的『张学友』,同样毫无负担。
到了1992年,『郭富城』回来,促成“四大天王”诞生。
『张学友』已经坐实“歌神”之位,金曲金奖自然不能不给,黎明来到自己乐坛职业生涯的第三个年头,也以前一年组局“三剑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刘德华』虽然拿到第三次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但下一年的旁落,其实就已经注定。
奖项的分配与角力,开始日趋紧张。
变局就此开始。
最后再来说资源“占用”的问题。
别人不说,如果要说『郭富城』“占用”了好歌,而让其他天王之外的歌手出不了头,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首先,他是以少年派、唱跳和无双颜值,打下的乐坛“江山”。
这几乎不可复制。
其次,恰如笔者正在构思的一部小说一样,并没有兴趣去与“『金手指』”、“系统”和“黄金三章”去一较长短,而是想要另辟赛道。
回到香港的『郭富城』,完全就是站在了一个独立的赛道。
从《狂野之城》、《铁幕诱惑》和《纯真传说》,到《风不息》、《备忘录📝》、《最激帝国》、《听风的歌》、《爱的呼唤》、《唱这歌》、《爱定你》和《一变倾城》等等歌曲,大致上来说,除了他自己,谁能驾驭?
而若说奖项,他在TVB直到1997年才真正出头,也就叱咤乐坛起势早一点。
绝谈不上什么“占用”。
来一个最终陈词。
四大天王的出现,将香港乐坛的声势和影响力,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巅峰,这是基本事实。
而『郭富城』则是该阵营成型的关键和决定性一环。
至于他有没有改变粤语歌坛格局?
上文其实已经做了陈述,这只是一种必然,但也无非是在三剑客的基础上,将这种态势与竞争,更为强化、放大和夯实。
该反思的,反而是其他歌手,当中不乏比他出道早的,也不乏签约大唱片公司的,但为何最终走不出来?
说到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若终不济,就该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