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禄
用生命演绎角色,“戏比天大”是他的人生信条。
他秉持着“低调做人,高调演戏”的原则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三国演义》的姜维是他、《满江红》的岳飞也是他。
他就是中国演员樊志起。
樊志起似乎生来就与55这个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年出生的他,生命终结的那天恰好是55岁。
樊志起是地道的北京人,父亲是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开了一家杂货店维持家里的生计,母亲在纺织厂上班。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唱京剧,从小到大,他所受的文艺熏陶多半是来自于此。
樊志起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十八岁时他就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一名文艺工作者。
他先后考了北影、中央戏剧学院、煤矿文工团等几所有名的艺术学校,但都以失败告终,不是被拒就是在被拒的路上。
有理想固然好,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没有踏进大学校园的他就要考虑生计问题。
为了生存下去,他打过零工,还试图将工作靠近文艺创作,甚至开设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培训班。
除此之外,樊志起也尝试过去乐队里做鼓手,最拮据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工地上搬过水泥。
他和很多演员的经历大相径庭,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他这一路走来格外艰辛。
彼时的他一度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影视行业。
就在樊志起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机会竟然来了。
28岁那年《无名的花》在筹备拍摄,导演为了一个角色苦苦发愁,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演员。
那时文化局有个老师听完李唐导演的描述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樊志起的脸,推荐他来试试角色。
李唐当机立断,钦定他为电视剧的男一号。
樊志起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背后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十年磨一剑,一路走来,他如同电视的名字一般韬光养晦,等来属于他的机会,那朵无名之花何尝不是在说他。
演员这个职业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因为随时可能听到外界的质疑声,而樊志起的内核十分稳定,他把精力都放在角色的打磨上。
樊志起为了塑造好姜维这个角色,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三国志》,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都写在了本子上反复观摩。
樊志起把演员这个职业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每接一部戏都会认真揣摩戏里他要饰演角色的心理和命运。
他仿佛不是在演而是真的要把自己变成剧中的人一般。
《争霸传奇》的导演说:他在拍摄期间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不断地挑战身体的极限。
夏天最热的三伏天里,他披着厚重的盔甲顶着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哪怕是晕倒后在醒过来的第一时间也是询问拍摄进度。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有三百多天都泡在剧组里,演戏从来不用替身。
每场戏都会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情绪,几乎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很快出现了不适,有时候在片场拍着戏就觉得体力不支,莫名觉得十分疲惫。
最严重的那次是2009年,樊志起直接在片场晕倒,被家人送往医院救治后得知是胰腺癌。
更绝望的是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因为发现得太晚已经成癌症晚期了。
家里人纷纷央求他住院接受化疗,但他坚定又平静的拒绝了,坦言不受这罪了,他不想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都在医院里度过。
而且在此之前他对一位导演许下过承诺,要拍他的新戏,他不能说话不算数。
新戏拍摄期间,樊志起强行用药物续命.
刚开始每天喝几片抗癌止痛药,后来干脆增加到一天十几片乃至几十片的药量。
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樊志起的面色枯瘦的厉害,看上去整个人都在强撑。
但他始终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每次有人问他都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没事。
他临终前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有被审讯的戏份,被绑起来后他还要求导演将绳子勒的更紧一些,只为拍出来的画面更真实。
当时的他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出现了幻影,他把自己的真实痛感赋予在了角色身上,奉献了一场最直观又真实的演绎。
妻子对樊志起的身体状况很是担忧,但又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性子的人。
因此,她没有多余的劝阻的话,只能放下工作寸步不离的随他进组。
樊志起在荧幕上演的角色大多是硬汉,可看着妻子日夜不休的守在他身边,他也会觉得有所亏欠,几度哽咽落下眼泪。
真正的爱是心疼,也是常觉亏欠。
2010年他履行了和尤小刚导演的约定,在片场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戏,也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临终前,樊志起在医院看完了《内线》里他的饰演的“张弛”生命陨落的回放,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为了弘扬樊志起的敬业精神,《三国演义》的剧组专门以他的名义发起了“姜维计划”。
将获利的资金捐献给贫困地区的艺术生,以此让他的生命延续下来。
家人说,他的遗愿是死后不搞追悼会,不让媒体知道,他不希望自己的个人私事曝光的比角色和戏还多。
消息封锁后,樊志起离世的消息过了整整半年才登上热搜。
一时间各大媒体平台炸了锅,大家纷纷叹惋年仅55岁的老戏骨就这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老艺术家对演员这份职业的敬畏以及认真工作的态度真的值得年轻人去学习。
樊志起用低调的行事作风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演员是用生命生命写作的人”。
如今『娱乐圈』️里不乏俊男靓女、偶像爱豆,但真正缺的是像樊老这样把演戏当成使命,用生命赋予角色灵魂的演员。
这种不朽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歌颂,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樊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