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王健林的名字又一次牢牢挂在热搜上,这次不是因为他又说了什么金句,也不是哪部万达电影票房爆了,是因为一纸“限高令”,彻底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场面极度割裂感,像是高空坠落,摔得人头晕眼花。
2016年那个“先挣一个亿”的梗还在B站弹幕刷屏,转眼间,人已换了背景,原本的亚洲首富,如今连一张经济舱机票都买不了,这落差感真的让人怀疑人生,网友在评论区自问:首富怎么也还不起账了?
对话一位行业分析师,他直言不讳:你真以为限制高消费只是因为几百万的合同款?根子在于万达大厦的债务窟窿,已经填不动了。上海那家被拖欠的小公司其实只是导火索,法庭名字报出来,刺得人心里咯噔一下。
翻开公开资料,2025年9月,上海第二中级法院正式下令,大连万达商管及其实控人王健林限制高消费,理由很简单,欠钱不还。法院文件上面金额不大,但业内人都明白,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债务数字,没人敢随口报个准数,谁都怕踩雷。
问同行,有人说,万达的核心债务集中在2017年开始膨胀,那个节点像分水岭,监管收紧,海外扩张按下暂停键,原本靠并购堆起来的帝国,资金链瞬间绷紧。2018年卖酒店、2019年甩文旅项目、2022年清仓海外资产,动作一波接一波,看似回了点血,实则远水解不了近渴。
2023年中,一份市场流传的债务到期表上,万达系2025年到期的公募债超过300亿元,短期内需要兑付的金额每隔几个月就有一笔大单,表面上和债权人谈妥延期,实际上压力山大。资产变现速度跟不上还债节奏,现金流像漏水的水管,怎么堵都堵不住。
有朋友问:万达广场不是还遍地开花吗,直接卖几个不就完事了?听上去简单,操作起来堪比解魔方。重资产,周期长,买家要有足够的现金流,还得协调政府、债权、员工,流程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最典型的案例是2024年珠海项目出售,谈了大半年,最后还得打折处理,买家不是看热闹的,能压价绝不心软。
2025年3月,万达电影控股权转让到了儒意集团,业内人都说,这一步能拖则拖,最后还是割肉求生。紧接着,5月,珠海商管控股权被太盟财团接手,这意味着,王健林亲手打造的两大核心资产平台,基本都不在自己掌控之下了。
采访一位前万达员工,他回忆2017年之前的日子:“那时候真是春风得意,什么都敢想,周会提目标都是按百亿算,后来突然开会气氛变了,每个人都怕踩到雷。”这话不夸张,2016年万达总资产高达8000亿,涉足地产、电影、体育、金融、文旅,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布局,风头一时无两。
但2025年9月,能查到的最新数据显示,万达系控股资产缩水到不足巅峰时期一半,公开披露的负债总额超过3500亿。『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万达广场门口的招租海报,空铺越来越多,租户换得勤,气氛肉眼可见地冷清。
换个角度,为什么王健林会陷入“卖资产还债”的死循环?有个行业段子讲,万达的资产就像积木塔,拆一块救火,塔就矮一截,拆多了,塔也就塌了。2025年市场环境,谁都不再是冤大头,优质资产一抢而空,剩下的没人敢接手,流动性陷阱一步步拖进泥潭。
自问一句,王健林还有翻身的机会吗?表面看,他手里还有一些万达广场的股份,但这些资产变现难度极大,价格越拖越低。更何况,2025年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哪怕你资产再优质,市场不给溢价,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回血。
另有一个点,万达债务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跟过去的高杠杆、野蛮扩张密不可分。2015-2017年,万达靠高负债跑马圈地,光是海外并购金额就超过200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变成了巨无霸。风向一变,融资渠道断了,资产负债表直接爆雷。
对比一下同样遭遇的企业,恒大、融创都在2022年之后陆续爆出违约,万达撑到2025年其实已经很拼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就是资金链断裂,哪怕你再会谈判,市场不给你时间,收缩是唯一出路。
2025年年中,万达的债务谈判消息时不时流出来,有的说已经和境外债权人达成初步协议,有的说部分项目已经挂牌出售,真真假假,信息混杂。最真实的细节,是大连总部楼下,原本人来人往的咖啡馆,现在中午只有三桌人,气氛冷清到让人心焦。
现场采访一位万达广场小租户,他直言:“我们最怕的就是管理层变动,合同不稳定,最近半年物业换了三次,连收银系统都经常卡壳。”这些小细节,比什么财报更能说明问题。万达体系的稳定性,正在一点点流失。
2025年8月,有消息称部分万达广场已经低价转让给地方国资平台,合作方名单一度保密,市场传言满天飞。这种操作在行业里并不少见,国资兜底,至少能保证商场不关门,员工有班上,但对于王健林个人来说,控制权几乎等于归零。
曾有万达内部人士透露,2025年还在做上市规划,2025年已经彻底不谈这个话题,管理层会议主基调变成“现金流优先”。甚至有业内笑谈,“只要能活着,别管体面不体面。”这种转变,外人难以想象,但在地产圈早已见怪不怪。
对话一位投资人,他说,2025年这个节点,房地产行业进入“极寒期”,企业家活下去比什么都难。万达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限高的巨头。每一次爆雷,市场的容忍度都在降低,政策窗口期一过,谁都得自求多福。
回看王健林这十年,从高光到被限高,局势变幻如云。每一个小决策,最后都堆积成了现在的结局。你说他错了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不想做大做强,但周期一到,谁都挡不住。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首富也还不起万把块的账,这世界到底怎么了?答案很简单,资本市场里,盈亏同源,成王败寇,周期轮回,你以为的“安全”,可能只是幻觉。
万达的这场危机,还没到终局。2025年9月,王健林依然在寻找新出路,资产还在慢慢变现,债主还在等着收钱,法院文件一纸纸下达,局面并不乐观。至于能不能东山再起,没人敢打包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