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八九月,《繁花》这部剧再度引发关注,不是因为它发布了续集,而是因为一位名为古二的编剧突然连发多篇文章,声称自己才是该剧的核心创作者,原本署名的编剧秦雯“独占”了自己的成果,并且放出了王家卫和秦雯讨论陈道明、『靳东』等演员的录音,这一爆料迅速登上热搜。
回顾《繁花》首次播出时,2023年12月27日,它凭借细腻的时代感和王家卫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观众,迅速积累了粉丝。到2024年,该剧更是斩获了五项白玉兰奖,其中包括最佳中国电视剧和最佳改编编剧奖(秦雯)。谁也没料到,这部曾风光无限的剧集,开播近两年后,竟然因为署名问题引发如此剧烈的争议。
事实上,古二早在2023年就曾在自己的公众号“古二新语”中提到过这件事,称自己是剧中的人物设计和主线创作的主要贡献者,但当时剧集正火,没人对他的话给予关注。直到2025年,古二再次站出来,指控剧组对他进行了“剥削”,并且放出了相关的录音,舆论立刻被激起。
随即,《繁花》剧组发布了两份声明,称古二仅参与了前期资料收集工作,署名为“前期责任编辑”已符合其贡献,并且表示古二的录音经过了加工。秦雯也没有坐视不管,直言古二是诽谤,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
巧合的是,2025年9月23日,古二的公众号遭到屏蔽,之前的所有文章都无法查看。此举引发了许多人对平台操作的疑问,平台称此举符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哪条规定,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整个账号被封,而不仅仅是有争议的文章。这种处理方式引起了广泛的不解和质疑,大家不禁怀疑“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此事迅速在公众中分化了两派意见。《繁花》的视觉总监鲍德熹和导演王晶站在剧组一方,王晶甚至直言“攻击巨人是吸引注意力的最佳方式”,暗指古二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关注。然而,另一方许多中小编剧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古二,他们称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没有署名,拿不到应得的报酬,甚至表示“若想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只能吞下屈辱”。
这番话让许多人产生共鸣。小编剧们常常没有资源和话语权,在与资本方谈合作时,他们几乎不敢要求明确规定署名。能拿到项目已经是幸运,何敢提出太多条件?即便出了问题,也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说,这种现象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尤其在影视圈表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争议还没有定论,但支持古二的人认为,他如果没有做过这些创作,就不可能反复提起这件事;而支持剧组的人则认为,像《繁花》这样的大制作,署名问题应该不会随便发生。大家都在等待剧组公开“三年前期筹备内容”的相关材料,但至今依然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证据。
事件引发的关注使得《南方人物周刊》专门采访了三位知识产权和影视合同领域的律师。律师们解释,秦雯选择提起名誉权诉讼,是走了一条“省事”的道路。杨燕律师指出,名誉权诉讼的举证较为简单,秦雯只需要证明古二的言论导致了她的社会评价下降。然而,如果要提起署名权诉讼,就需要证明“谁写了什么”,这在影视创作中尤为困难,因为创作过程往往涉及多人参与,修改频繁,且难以明确划分每个人的贡献。
汐溟律师补充道,秦雯与制片方签有委托创作合同,只要制片方没有明确表示秦雯没有完成工作,法律上就认定秦雯的署名是合法的。因此,秦雯完全可以避免争论署名权,直接通过名誉权诉讼来解决问题,这不仅更为简单,还能迅速遏制舆论,避免其他人替古二发声。
律师们进一步表示,若古二选择提起署名权诉讼,他必须证明自己所创作的内容具有独创性,并且这些内容最终出现在剧集里。然而,由于影视创作中痕迹管理混乱,小编剧往往缺乏保存底稿和会议记录的能力,即便保存了文件,修改后的电脑时间戳也难以作为有效证据。此外,剧组掌握着最终成片的版本记录,而古二已离职,根本无法获取这些资料。
因此,律师们普遍认为,古二起诉署名权几乎没有胜算,且官司可能持续数年,最终即使胜诉,错失的工作机会和受损的声誉也无法恢复。他们建议古二最好借助秦雯的名誉权诉讼,争取获取更多的创作记录,并补充自己的底稿,之后再考虑是否继续诉讼或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调解,这样会更为稳妥。
这场关于《繁花》的编剧署名之争,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之间的纠纷,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影视行业的问题。中小编剧的维权困境由来已久。有律师表示,许多编剧甚至在没有签署合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作,或者签下“霸王条款”的合同,问题发生时只能认命。有的编剧即便赢得了官司,所获得的赔偿也微不足道,反而被资本方列入“黑名单”,以后再也没人愿意找他们合作,最后只能转行。
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个人维权显然是不够的。律师们提议,应当进一步细化法律规定,明确“什么样的贡献可以署名”,并建立创作贡献登记制度,确保剧组在备案时就能明确记录每个人的贡献。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制定更加公正的署名标准,避免资本方随意制定规则。借鉴美国编剧工会的做法,制定明确的贡献比例和仲裁机制,或许能够有效减少类似争议。
《繁花》的编剧争议目前尚无定论,但它无疑成为了影视行业中编剧权益保护漏洞的一个警示。希望这场风波能够推动行业的变革,切实保护那些用心创作的编剧们,让他们不再感到寒心。毕竟,一部成功的剧集,除了导演和演员的贡献,更多的是依赖编剧的创作。如果连编剧的权益都无法保障,未来又怎么能期待有更多好故事的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