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擅长奔跑
在《亮剑》这部剧中,有几个小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曾问过一些人,他们对哪些角色最为记忆深刻,大家的答案几乎一致,大致有三个角色最为突出。
第一个是王有胜。他是在段鹏的带领下,占领敌军仓库的那名战士。王有胜看着兄弟们一个个走进仓库,得意洋洋,满脸傲气,甚至有种“阅兵”般的姿态。这个场景被观众戏称为“王有胜阅兵”,成为剧中的经典画面之一。
第二个是谢宝庆,他是黑云寨的大当家。二当家山猫子在杀害魏和尚之后,李云龙带领军队追讨,结果把谢宝庆吓得跳过涧沟逃跑,然而在冰面上滑倒,成了“谢宝庆溜冰”这一名场面,亦成为了《亮剑》中的一大经典。
第三个是常乃超,国军暂七师的少将师长。淮海战役失败被俘后,他试图藏匿在投降的士兵中,想以“大隐于市”的方式逃过一劫。结果,李云龙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命令所有被俘的国军士兵开始跑步。常乃超因无法忍受体力消耗,不得不放弃,最终无奈地承认自己是“大鱼”,并说出“鄙人,不善于奔跑”这一句经典台词。这句话不仅成为《亮剑》的名句,也为后来楚云飞(即王耀武)在淮海战役时发出的灵魂提问提供了完美解释。
二、常乃超为何能成为教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常乃超这个角色其实代表了许多国军将领在失败后的心态。例如,常乃超曾抱怨李云龙:“贵军不待我的部队展开,就从背后下手,实在难算英雄。有能耐咱们拉开架势,摆兵布阵,真刀真枪地干一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黄维的复述。黄维在战败后也曾表达过类似的不甘之情。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常乃超和黄维一样,固守着传统的军人思想,死板且教条,不懂得变通。
李云龙听了这番话自然愤怒,提议要与常乃超单挑。但常乃超却冷笑一声,说道:“你可拉倒吧,丢人不?”若不是赵刚及时制止,李云龙真的可能动手。这一场景展示了常乃超在失败后的心态——不甘、不服气。
事实上,常乃超这个角色并不是孤立的。他的经历与历史上的一些国军将领如廖耀湘相似。廖耀湘在战败后被刘伯承邀请来做军事学院的教官,成为了“兵败如山倒”的代表。常乃超最终成为军事学院的教官,与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常乃超这个角色融合了多个国军将领的特点,让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感觉。尽管他在被俘时表现得不服气,但作为教官时,他的态度却显得老练成熟,不再表现出以前的固执和教条。
三、李云龙、丁伟不懂,孔捷却懂
性格决定命运,就像楚云飞在剧中的名言:“军人,要有骨气”。他即使身处困境,依然选择与李云龙拼到底,宁死不屈。李云龙和楚云飞,都是性格刚烈、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人。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作为晋西北铁三角的代表,他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常乃超作为教官上课时,李云龙之所以第一个发难,是因为他知道常乃超的底细——他曾是李云龙亲自捉拿的敌人。所以,李云龙看不起常乃超,才会在课堂上闹事。
如果这节课的教官是楚云飞,李云龙肯定不会这么做。楚云飞敢与他对抗,甚至在背后讥讽他。丁伟也跟着起哄,因为他本来就性格火爆,不甘示弱。在这种气氛下,其他人也加入了闹事的行列,形成了“邀功大会”。
然而,孔捷却保持了沉默,并且表现出一丝鄙视。这个时候,晋西北铁三角出现了分裂。孔捷为何这样冷静?答案很简单:他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正面交锋,真正经历过生死与战争的残酷。他知道,过于自大的态度只能导致失败。李云龙和丁伟的闹剧,不过是在过去功劳簿上炫耀的自大表现。
孔捷已经认识到,老思维已不再适用,必须依赖新的理念,学习新的东西。而常乃超恰好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他曾是敌人,也曾留学德国,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孔捷看来,常乃超不仅是自己的“老对手”,还是可以从他身上学习的对象。
李云龙和丁伟的所作所为,虽然看似轻松幽默,却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局限性。经过院长的批评教育后,李云龙和丁伟才意识到,他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特别是丁伟,他看得更透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先做人家的先生,再做人家的学生,才能常远,乃至超越……”
从这一点来看,《亮剑》中的深层含义或许就在于:不仅仅是要有“亮剑”的勇气与坚持,更要有超越自我的宽广胸怀与深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