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由全智贤主演的迪士尼剧集《暴风圈》在第四集播出后迅速陷入国际舆论漩涡。剧中充满对多个国家的歪曲与偏见,点燃了跨国观众的愤怒。
首先,中国观众强烈不满。剧中不仅将中国塑造成“好战国家”,还将香港的街景硬贴上“大连”的标签,画面灰暗破败,明显带有丑化意味。镜头里甚至出现演员踩过五星图案的细节,加上反派不断使用中文台词,观感极为刺眼。随即,全智贤代言的多个国际品牌紧急下架宣传物料,损失超过两亿元,豆瓣评分也从7.1骤降至4.2。中国官媒直言该剧“夹带私货”,对外传递了严重偏见。
越南观众的反应同样激烈。剧中把韩国军队包装成“越战英雄”,完全忽略其当年作为美国盟友的身份,更回避了平泰大屠杀等惨痛历史。越南网友直接晒出史料反驳,掀起抵制风潮,导致迪士尼在当地用户数量明显下滑。
伊拉克方面,民众抗议剧集把本国描绘成“未开化的恐怖主义温床”,却丝毫不提战后重建的努力。当地文化界公开致信迪士尼,强调伊拉克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今正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大量伊拉克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家乡现代化的照片,与剧中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场多国抵制中,韩国舆论的表现颇为微妙。韩联社主要聚焦于全智贤被抵制的消息,对剧情争议则轻描淡写。部分韩国网友甚至讥讽中国观众看盗版无权发声,此举进一步加剧矛盾。与此同时,全智贤团队选择关闭评论区冷处理,但沉默反而让她此前在中国累积的口碑彻底崩塌。
更受指责的是剧集主创。编剧丁瑞庆与导演金熙元过去以细腻风格著称,但这次却在作品中充斥主观偏见。随后有爆料称,迪士尼韩国分部要求在剧本中强化“中国威胁论”,将意识形态强行植入剧情。所谓“创作自由”,在舆论眼中更像是为政治化叙事开脱。
事实上,韩国文化输出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从早年的《神机箭》篡改明朝历史,到如今《暴风圈》引发多国联合抵制,韩流作品中“赢利至上、轻视他国文化”的老毛病一直未改。这一次,中国网友用抵制迫使品牌表态,越南民众用史料回击歪曲,伊拉克观众则用现实影像打破刻板印象。观众群体的自觉性正在提升,跨国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捍卫自身文化尊严。
这场风波不仅让全智贤的商业价值急剧缩水,也让迪士尼的国际形象受损。事实再次证明,文化影响力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建立的,而是依靠平等交流与相互尊重。若创作依旧夹带偏见,艺术作品就无法成为沟通桥梁,反而会沦为冲突的导火索。
《暴风圈》的争议提醒整个行业:跨国文化创作不应是单方面的输出,而应是理解与连接的过程。唯有摒弃傲慢与偏见,真正尊重不同文化,文艺作品才能赢得持久的影响力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