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曾说道:“如果你问我,愿意成为许鞍华还是伍锦霞?我一定会选伍锦霞!”这句话透露出她对伍锦霞那种自由、追求激情的人生的钦佩。
约百年前,伍锦霞的名字如同她的人生一样灿烂非凡,仿佛锦书清晨的第一缕曙光,耀眼夺目。她出生在一个有着辉煌背景的家庭,祖辈在广东富裕起来,后来逐渐迁往美国的旧金山。她的父亲,伍于泽,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侨,通过多年的努力创办了连锁咖啡店,最终在旧金山安定下来。家庭里有10个孩子,伍锦霞是家中排名第四的长女,常受到宠爱。
尽管身处美国,伍于泽从未忘记自己的中华根。他深爱中国文化,经常在家里教孩子们说中文,尽管美国的学校可以免费提供教育,他依然坚持送孩子们去那些讲中文的学校。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伍锦霞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父亲开的咖啡店,还是在学校,她总是主动与会说中文的人交朋友。
那个时代的美国政府实行《排外法案》,华人只能被迫聚居在唐人街。1920年代末期,一支来自广东的粤剧团在美国巡演,广州和香港等地的剧团来到了这片土地。这些剧院成为了伍锦霞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家门口的“大中华”戏院。这里不仅有粤剧演出,还播放着好莱坞的电影,吸引了她的目光。伍锦霞一度被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为了能观看更多电影,她决定做兼职售票员。
每到晚上,她便赶到戏院上班,售完票后,她悄悄溜进观众席,沉浸在影片的世界里。好莱坞电影中强调个体主义,而粤剧则常歌颂民族大义,两者的艺术风格让伍锦霞的内心发生了碰撞。这种碰撞,加上国内外政治的紧张局势,让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道路。
1935年,伍锦霞观看了纪录片《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片中展现了日军坦克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她不禁感到祖国的危难,泪水盈眶。她想起了父亲一直教育她要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晚餐后,伍于泽将她叫进书房,询问她为何如此不开心。伍锦霞直言不讳地告诉父亲:“我要拍电影,用电影为中国人抗战呐喊!”她的言辞坚定,令伍于泽感到震撼,尽管他知道拍电影的路并不简单,但他为女儿的决心感到骄傲。
在与父亲的对话中,伍于泽提到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鼓励女儿不忘初心,勇敢追寻梦想。最终,伍锦霞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开始了她的电影事业。
她开始观看更多关于抗日的资料,并决定拍摄一部有关抗战的影片。凭借父亲的支持,伍锦霞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并邀请了法国摄影师保罗·埃法诺和华人摄影师黄宗霑担任顾问,租用了好莱坞的电影厂。经过不懈努力,她拍摄的影片《心恨》顺利完成。
该片于两个月后在旧金山首映,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媒体对伍锦霞的印象是:她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英气,深蓝色裤子,灰白色外套🧥下是休闲的T恤👕,几乎不化妆,但发型十分讲究。她的直率和果敢,使得她成为了“霞哥”,甚至一些后辈称她为“霞叔”。事业上的成功,让她逐渐成为焦点。
伍锦霞的大胆和与女主角🎭️韦剑芳的亲密关系,使得关于她们的绯闻广泛传播。她并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反而希望借此机会让电影获得更多关注。她还决定,无论将来拍摄什么电影,韦剑芳一定是女主角🎭️。两人逐渐成为了彼此的最佳搭档。
1936年,伍锦霞携《心恨》来到香港,这部影片在香港的皇后戏院放映,打破了以往只放映西片的惯例,并改名为《铁血芳魂》。影片不仅在美国和香港获得好评,还被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掀起了爱国潮流。凭借这部电影,伍锦霞一跃成为华裔女性♀️导演的楷模,被誉为“好莱坞的爱国女导演”。
在香港的几年里,伍锦霞拍摄了五部电影,其中《女人世界》(又名《36女天罡》)尤为人津津乐道,片中汇聚了36个不同行业的女性♀️演员,展现了她极具创意和前卫的思维。
1939年,伍锦霞决定返回旧金山,并开始研究B级片。她凭借之前的经验,拍出了《金门女》,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她还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并与邵氏电影展开了战略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然而,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伍锦霞决定暂时退出电影圈,移居纽约,并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她在纽约开设了一家粤菜餐馆,成为了餐馆老板。这个餐馆不仅是她的事业,也成了她帮助华人的平台。无论是战乱中的难民,还是从中国来的新移民,她总是给予热心帮助。她的餐馆生意红火,甚至吸引了许多好莱坞『明星』️光顾。
1961年,伍锦霞应小燕飞的邀请复出执导了她的最后一部影片《纽约唐人街碎尸案》。这部电影是中外合拍的先驱,影片中融入了她的个人经历和感情。
1970年,伍锦霞因患重病返回旧金山,半年后,她在纽约病逝,享年56岁。她未曾结婚,但一生的努力和成就已经在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13年,导演魏时煜拍摄了纪录片《金门银光梦》,纪念伍锦霞的百年诞辰,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伍锦霞曾在男性♂️主导的电影行业中闯出一片天,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导演之一。她为华人争得了荣誉,也为电影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伍锦霞如今在许多人心中已渐渐淡去,但她的一生依然在电影史和华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