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风筝》中,我们只看到了“军统四哥”徐百川和“鬼子六”郑耀先这两位军统特工的身影,但剧中并没有提及另外六位“八兄弟”的去向,这一直是个谜。今天,我们就从军统档案和特工回忆录中,试图找出这六人的姓名和结局。然而,本文所列的六个人,未必是准确的,至于这些人物是否真是和徐百川、郑耀先结拜的“兄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风筝》之所以给人一种厚重感,主要是因为它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尤其是剧中的后半部分,简直就是那段历史的生动再现。许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看到剧中的周乔和高君宝,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如果剧中的一些人物,比如街道办的“潘主任”、农场里的徐东秀和郭文志,他们若活到今天,还能否像那时候一样在广场上跳舞、马路上暴走呢?根据时间推算,他们在六七十年代时都只有二十多岁,现在已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周乔的人生轨迹,与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沈醉的女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郑耀先在剧中做的许多事,也与沈醉有着相似的经历。虽然沈醉不是郑耀先的历史原型,但确实有一群类似的“军统八兄弟”存在过,其中沈醉等人是“后八大金刚”。沈醉的晋升较晚,在28岁才当上总务处的少将,而当时已经有七个其他少将分管不同的处。
郑耀先和徐百川在抗战时期便晋升为上校,因此可以认为他们和其他七位高级特工,构成了“前八大金刚”。在《风筝》中,我们只看到了“前八大金刚”的老四徐百川和老六郑耀先。由此可以推测,其他六位可能已经在抗战时期牺牲,他们的死亡原因并不完全是被日伪特务或“七十六号”所杀。
从郑耀先和徐百川一同吃苹果的片段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军统特工和日伪特务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上海和天津,结合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猜测出那些六位中校或上校的身份和结局。“军统四哥”徐百川的经历中,似乎能看到余乐醒和徐宗尧的影子。余乐醒是军统临澧特训班的实际负责人,而徐宗尧则在北平站工作,后来投诚并被送去集中学习。
在军统中,像余乐醒和徐宗尧这样的上校,已经是战斗在前线的重量级人物了。根据历史记载,郑耀先的“八兄弟”很可能是这些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情报战的中校或上校。因此,我们可以从当时在京津沪等地的高级特工中,寻找他们的名字和结局。
我们可以排除文强和沈醉这两位特工。文强在抗战期间的级别太高,而沈醉年龄较轻,且是戴笠的亲信,不太可能与郑耀先等人结为“八兄弟”。而其他的高级特工,如陈恭澍、王天木和赵理君,则可能与郑耀先结拜为兄弟,参与过激烈的情报战斗。
陈恭澍被誉为“军统第一杀手”,他曾在《英雄无名》一书中提到:“外勤特工的危险远超内勤,他们往往处在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但陈恭澍并未因敌人的手段而屈服,后来虽然被叛变的七十六号特务俘获,但最后还是在戴笠的力保下被释放,并转为培训其他特工。
除了陈恭澍外,其他与郑耀先有类似经历的特工还包括王天木和赵理君。他们都曾在抗战时期与日伪特务殊死搏斗,并且在战争结束后,未能躲过历史的波涛。陈恭澍、王天木和赵理君等人的经历,以及他们与徐百川、郑耀先的关系,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八兄弟”的历史。
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是与徐百川、郑耀先平级的特工,如王子襄、曾澈和周伟龙等人。王子襄和曾澈都在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情报工作,并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周伟龙更是戴笠的“八兄弟”之一,他在抗战中屡次出生入死,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无法确定郑耀先和徐百川的“八兄弟”究竟是谁,但这些军统特工的英勇事迹,仍然值得我们铭记。抗战时期,成千上万的特工在危险的情报战中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可能没有被历史铭刻,但他们的牺牲和努力,为中国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