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漫长筹备后,终于在今天与观众见面。尽管如此,影片的首日排片占比仅为6.8%,票房表现也不算亮眼。截至晚上七点半,票房刚刚突破1847万港元,占总票房的6.3%。业内普遍预测,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可能在2.5亿港元左右,与其4亿港元的制作成本相比,差距显而易见。评论更是两极分化,有人称其“帅到无法言喻”,认为镜头语言和氛围营造极为震撼,但也有不少人看完后疑惑不解,表示“这到底在讲什么?”
本以为十年的磨砺会造就一部“无短板的港片”,我满怀期待地走进影院,但影片实际呈现的,却是一部“风格优先”的作品,情节和逻辑被置于了次要位置。麦浚龙导演的这种创作方式,显得有些过于极端。
影片一开始便充满了麦浚龙特有的风格。一声“开灯”,海底隧道的顶灯逐一亮起,场景布置和色调都让人感觉扑面而来。李雾童(由金城武饰演)从床上醒来,床竟然就在隧道中间,而墙壁竟藏着通向市区的门。接下来,铜锣湾的黑夜中飘着雪,几名歹徒蒙着麻袋,突然开始扫射无辜行人。紧接着,刘青云饰演的警察王志达驱车赶到,面无表情,径直冲进枪战现场,连重伤的市民也无暇理会。这个开场让我不禁产生了诸多疑问:海底隧道怎么能作为卧室?香港这个亚热带地区怎么会下雪?警察为什么如此冷漠?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才意识到,麦浚龙并未打算给我们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片名“Sonsof the Neon Night”(霓虹夜之子)早已为影片定下了基调,导演更倾向于营造一种氛围,而非讲一个传统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方法,其实跟他早前的作品《僵尸》很相似。早期的《僵尸》通过一座阴森的老楼成功渲染了“港产僵尸片的怀旧感”,而此次,他将香港的“热”完全抛弃,代之以刺骨的寒冷,连路边的广告牌都被调成了褪色的灰色。几年前泄露的剧照中,角色站立在城寨高楼间,背景的黑夜浓重得几乎凝固,仿佛香港的夜空永远不会亮起。
然而,这种“风格至上”的方式,也带来了显著的剧情问题。麦浚龙曾在采访中表示,这部影片无法被轻易定义,尽管从预告片来看,大家可能会认为它是一部动作片,但他却否认了这一点。这种对风格的执着,使得影片的艺术性更为突出,但观众的代入感却大打折扣。我旁边的一位观众,在看完一段打斗场面后,不禁低声向朋友询问:“他为什么要砸墙?”显然,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容易理解的故事”,而不是“仅有美学的画面”。
影片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毒贩的父亲在一次暗杀中丧命,二儿子李雾童决心接管毒品生意,并试图将毒品转变为高利润的止痛药,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与犯罪份子发生直接关联,还能让全城人都依赖这种药物。而另一方面,警察王志达也没有完全走正道,他在黑白两道之间摇摆,试图赚足够的钱带女儿移民。最终,所有人的算盘都落空了。麦浚龙的叙事重点并非在于剧情转折,而是想要描绘角色们的“麻木”。例如,李雾童在得知女友怀孕后,竟然借助心理医生的手段,控制卧底并炸毁医院,害死了亲生父亲,整个人没有表现出一丝悲伤或喜悦的情绪。即使在丧父后,他依旧用锤子砸墙,面对保镖死亡的事实,他也没有流露任何悔恼之情。王志达则更加冷漠,面对患有哮喘的女儿,他依然在家里抽烟,甚至让女儿自己起床接水。这些情节展现了角色的极度冷漠,情感几乎完全缺失,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深沉的“绝望”。
这部影片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麦浚龙的“偏执”。从最初的1.5亿预算到最终的4亿,影片的投资几度膨胀,而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金短缺、投资方撤资,拍摄期间他与演员间的矛盾频发。梁家辉与他因创作理念发生冲突,金城武也在合约期满后离开,而好脾气的任贤齐甚至与他发生了争执,最后任贤齐的戏份几乎被剪掉。虽然这些问题表明麦浚龙的坚持可能过于偏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他的“孤注一掷”的精神,也让人感到敬佩。
尽管《风林火山》存在明显的瑕疵,过于强调风格,导致缺少人情味,但麦浚龙对这部影片的投入和执着,依然展现了他极为罕见的野心。在如今华语电影渐趋保守的环境下,敢于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全力以赴的导演已然不多。如果麦浚龙能在未来更好地平衡“氛围”和“叙事”,或许能够创作出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