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源自于网友与小编之间的互动,讨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同样以臭名昭著的731细菌实验为题材,港版《黑太阳731》成为了经典,而赵林山导演的《731》却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评价。
网友A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他认为,电影一旦被贴上“高大上”的标签,很多人就无法理性地批评它的演技、剧本和逻辑,如果有人批评,就会被认为是在反感这些高大上的标签,这种情况严重偏离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初衷。他进一步指出,影片的拍摄给人一种“强行拖长”的感觉,很多慢镜头似乎是为了填充时间,比如重复了几次列举名字和国籍的场景,看起来像是在硬凑时间。尤其是走廊里的慢镜头和小男孩脸部特写,他觉得这些镜头并没有为故事增色反而拖慢了节奏。石灰坑的那段戏也是如此,拍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表达出实验的恐怖后果。影片在展现残忍实验的过程中,只是用几段血腥场景来作点缀,缺乏深度的探讨。
在影片中的女角色部分,网友A认为,虽然有一些细节能理解,但导演用过于阴森的方式表现艺伎部分让人不解,特别是在描绘日本人利用艺伎与国人结婚、制造东亚共荣的“和谐”场面时,却呈现出一种令人不适的恐怖感。整体来看,导演的表现力和逻辑性都让人失望,电影的核心思想虽然能看懂,但拍摄和表达都显得不到位。他还提到,主角🎭️王子阳的形象过于英雄化,影片没有交代清楚他为什么能成为那种能够拯救大家的“神级人物”。
接下来,我回应了网友A的观点。我提出了我对电影的一些不同看法,尤其是关于“用健康换取自由”这一情节。我认为这部分是对日本人狡诈本质的揭示,他们用欺骗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让受害者先上天堂再下地狱。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医生对新来的实验体说他们并不是健康的,这一细节反映出日本人对人性的漠视,只把这些人当作实验数据,而非活生生的人。
关于石井四郎和“女儿”一段,虽然网友A认为有些场面较为抽象,但我觉得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些被剖腹幸存下来的女婴,经过日本军队的洗脑培养,成了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力的工具。石井四郎希望通过这些“活体”培养出对日本文化深深依赖的人,将他们变成潜伏在中国人中的“利刃”,最终用来对付自己的同胞。电影中的最后,飞机上的女孩们对一个中国女婴说:“我们又多了一个妹妹”,这暗示了日本的文化入侵,甚至连这些中国血统的孩子也成为了日本的工具。
此外,电影中提到的越狱事件,历史上确实有过王子阳带领的越狱行动,12人成功逃脱。电影的背景设定是在这个事件之后,所有参与者无一幸存。王子阳的角色代表的是不屈的民族精神,他象征着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电影中的他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拯救者”,而是承载了无数个抗日英雄的象征,表现了民族的希望。
我最后强调了,很多网络营销号借用某些片段误导观众,制造对电影的负面评价。影片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尤其是最后一段的“越狱”情节,这不仅仅是对希望的渴望,更是对绝望的深刻描绘。虽然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如王子阳一样成功逃脱,但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是明确且深刻的。
网友B则认为,《731》电影的题材本身没有问题,但它的讲述方式过于抽象,让许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他指出,电影并没有深入展示731部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受实验者如何被剖腹取出,成为实验对象这一部分没有交代清楚,这让没有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难以理解电影的内涵。相比之下,老版《黑太阳731》在这一方面做得更为直观和清晰。对于电影中的少年兵角色,网友B认为电影想表现他们的洗脑过程,但由于表达方式过于模糊,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