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演唱会频现"骨折价"的背后原因探析
最近『华晨宇』苏州体育场演唱会的票价走势引发了热议。与南京站的火爆不同,这次三连开的苏州站出现了明显的票价跳水。细究起来,这背后反映出的市场规律值得玩味。
先来看具体案例。苏州站选在9月初开唱,这个时间点确实尴尬——正值开学季,学生群体这个主力消费力量都返校了。对比之下,南京站安排在节假日,即便同样是三连开,票价不仅没跌还略有上浮。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华晨宇』的核心粉丝群体画像相当清晰: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这种受众结构直接决定了演出市场的季节性波动。
说到市场表现,就不得不提国民度这个关键指标。虽然『华晨宇』在饭圈热度不低,但大众认知度始终差口气。除了与『张碧晨』的私事引发过讨论,这些年鲜有破圈话题。在流媒体当道的今天,一个流行歌手若只专注音乐而疏于曝光,很难突破圈层壁垒。看看同期艺人,通过综艺节目积累路人缘的不在少数。可惜『华晨宇』似乎对非音乐类综艺兴致缺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面的拓展。
作品传唱度是另一个硬伤。『华晨宇』曾公开质疑套路和弦创作方式,这个艺术坚持本无可厚非。但流行音乐终究是大众艺术,那些脍炙人口的金曲往往都遵循着成熟创作范式。当普通观众连主歌副歌都分不清时,过于超前的音乐理念反而会成为传播障碍。毕竟先有足够多的爆款作品立住脚跟,才有资格谈艺术创新。
平心而论,『华晨宇』的唱功和舞台表现力在新生代中可圈可点。但演唱会市场终究是残酷的,它既考验死忠粉的基数,更检验路人盘的厚度。当作品储备、大众认知、市场定位这些要素尚未形成合力时,票价波动就在所难免。
流行音乐产业从来都是商业与艺术的双人舞。如何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同时赢得更广泛共鸣,或许是『华晨宇』团队需要思考的课题。毕竟再好的音乐,也需要找到能听懂它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