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余则成对吴敬中说了一句颇长的话:“您只要信任我,我就跟着您。” 这句话表面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深意。因为在吴敬中面前,余则成曾遭遇过信任危机,所以他既是真心表态,又带着试探的意味。
到了他们这种位置,很多话无需明说。余则成需要吴敬中的肯定,而吴敬中也需要余则成的忠诚。吴敬中的回答很有分寸:“总部本来安排你留下执行潜伏计划,我否了,那计划没前途。”
为什么吴敬中要阻止?有读者一语道破:若是余则成继续留在天津,他迟早会暴露身份,把潜伏的小黄雀一网打尽。那样一来,吴敬中恐怕也得跟着倒霉,去监狱里砍甘蔗了。
事实上,吴敬中后来确实因“临阵脱逃”被毛人凤抓过。但因为他和小蒋、郑介民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老同学,最后被保了下来。当时老蒋手下大批人马四散逃命,吴敬中的逃跑也就成了“小过”,顶多罚酒三杯。但如果余则成这个得力副手被揭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其实吴敬中早就认定余则成就是“峨眉峰”。余则成的那些伎俩,在他眼里不过小儿科。比如那盘拼接的录音带和《远东情报站》一书,本来就是拿来忽悠外行的。在吴敬中这种情报老手眼里,几乎是笑话。
所以,当李涯拿出“证据”时,吴敬中并不是没发现问题,而是装作愿意相信,同时暗示余则成自己想办法圆过去。因为在他心里,余则成不管怎么解释,他都会帮忙兜底。至于李涯,只能干着急。
吴敬中毕竟出身中苏情报系统,设备他见过太多,耳朵一听就能分辨真假。他完全可以抓余则成和翠平,但他没有。相反,他选择把问题推到“情报贩子”谢若林头上,并下令秘密处理——抓了就地灭口,避免留下麻烦。
更有意思的是,他借用孔子的话做了改动:“所信者听也,而听犹不可信。” 意思是耳听不可靠,而这正好让李涯和谢若林的所谓证据彻底失效。于是,余则成说什么都可信了。
吴敬中不是不知道余则成问题多。左蓝牺牲、钱教授失踪、翠平身份暴露、穆晚秋在延安公开读诗……这些都几乎把“峨眉峰”的身份亮到台面上。但每一次,吴敬中都不动声色地帮余则成把麻烦抹平。说到底,他是疑中用人、用人中疑。既然能从余则成身上得到好处,就绝不会轻易拆穿。
事实上,在天津站这片地盘,吴敬中完全能一手遮天。马奎、陆桥山、李涯这些人,最终都没能撼动余则成的地位。谁要是想越级告状,不等见到毛人凤,就可能先被枪毙。
所以,当余则成在飞机上表态时,他心里清楚:吴敬中怀疑自己,但同时在保护自己。只要把握住这个微妙的平衡,他就能继续生存下去。吴敬中也明白,这个人虽然漏洞百出,但留着大有价值。
至于吴敬中为什么一直不戳破余则成的身份?这就留给读者思考了。他是单纯地“疑而用,用而疑”,还是因为他本身也身藏更深的秘密?会不会,他其实就是潜伏在更高层的“雪山”?
这一层谜团,或许才是《潜伏》最耐人寻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