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筝》原著中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韩冰等人已经去世,他们身上留下的种种疑点,终将成为历史的谜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再去挖掘。”钱副部长感叹道:“这一生,有太多的秘密永远解不开……也许不解了,也就这样吧。人死了就算了,弄清楚也没有意义。活着的人,还是别再留遗憾了。”
这些话虽然可能引起一些争议,但电视剧《风筝》与原著大致相符。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钱副部长虽然已经发现了某些秘密,却选择不去揭开。比如,韩冰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影子”?影子是指韩冰一人,还是整个小组?“真影子”韩冰和“假影子”江万朝的身份,是否可以随时互换?除去韩冰和江万朝,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子没被发现,而不需要去追查?
《风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历史的深度和特工们的忠诚,无论是郑耀先还是韩冰,他们身上都有许多人性光辉的瞬间,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而宫庶(原著中叫杨旭东)忍受日军宪兵队的酷刑,却始终未变节,郑耀先也深深认可这一点。
相比之下,袁农的特工水平似乎差了一些。尤其是他如何在被大火焚烧的监牢中逃脱,这个谜团令人费解。他能够在冲锋枪扫射下毫发无伤,甚至大火都未能毁坏他的“端正”面容,难道他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袁农的行为显得很可疑,但仅仅因为可疑就说他是“影子”,显然是钱副部长不愿看到的结果,读者也未必能认同这个看法。
有人怀疑袁农是影子,也有人怀疑郑耀先是双面间谍,这可能正是钱副部长决定不再继续追究的原因。毕竟,有些事,并不一定非要追究到底,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调查的路线永远正确。
经历了那段特殊的年代,虽然钱副部长站在了边缘,但他并没有遭受过多的痛苦。而与他同样经历过磨难的陈国华、郑耀先和韩冰,所经历的折磨令人不忍直视。为了避免误抓,钱副部长主张让秘密永远埋葬。
现在想来,即使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影子在潜伏,他们也早已年老。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电台、手枪都已经失效,而他们也没有再进行破坏的能力和意图。与其去唤醒这些沉睡的影子,还不如让他们安静地离去——毕竟,未被启用的影子几乎无害。
钱副部长和重庆公安局长陈国华不想把问题复杂化,因为过去误抓的惨痛经验已经足够深刻。袁农已经去世,再去追究他身上的疑点,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读者在观看电视剧《风筝》后,仍然会对他产生疑问:一个冲动、固执、迟钝的袁农,是如何在特工云集的重庆潜伏那么多年而未暴露身份的?如果军统已经掌握了他的行踪,为什么他依然能够保持潜伏?
在《风筝》原著中,郑耀先确实怀疑过袁农,并进行了一番推理。原著中有一幕,郑耀先对三根草棍进行反复摆放,他通过这细微的线索进行推理,思索这些草棍背后隐藏的秘密。他思考着:“孟政委能从老陆那里知道我的代号并不奇怪,但问题是他和江百韬有何关系?究竟是什么让江百韬注意到我呢?”
原著中还提到,江百韬在袁农的建议下,决定将周志乾按郑耀先处理。而郑耀先,即使被囚禁,也始终想着给江百韬下药,这使得谁能最终笑到最后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风筝》原著中,袁农最后确实被认为是特务,命运也很悲惨。尽管如此,他的死因没有明确交代,而且郑耀先的真实身份也并非韩冰举报的那样。1980年7月,一个影子在袁宝儿遇难的礁石旁发现了一个包裹,里面藏着一个油漆斑驳的电台、密码本和一枚邮票,邮票背面写着:“风筝,系原保密局少将处长郑耀先。”这表明,除了江万朝和韩冰,还有其他影子在山城潜伏。全国范围内,或许还有更多的影子隐匿在黑暗中,他们的手段也不仅限于窃取情报,更多时候,他们的破坏手段是隐蔽而令人防不胜防的。
至于袁农是否真的是影子,原著并未给出确切答案,电视剧中的疑点也颇多。综合来看,袁农在原著中的确表现得不像一个合格的特工,解放后的行为也很可疑,甚至与陈国华、韩冰和周志乾的被捕事件有着某种联系。
有人认为袁农并不是真正的影子,他只是一个能力不足、立场过于坚定的人。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袁农、江万朝、韩冰都不是影子,那么在山城,是否还有潜伏的敌特特工呢?
《风筝》原著和电视剧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异,原著中有些人物合并了多个角色,例如,袁农实际上是“老袁”和“段国维”的结合体,郑耀先的真实姓名也没有对外公开。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郑耀先是双面间谍,虽然他的一些行为难以理解,但他忍辱负重三十二年才最终抓到韩冰,足以证明他的忠诚。而陈国华肯定也不是影子,至于马小五是否是影子,连袁农和韩冰都不会相信。
至于历史中的谜团和谍战中的迷雾,有些事确实像钱副部长所说,最好不要追究得太清楚,因为有些谜题永远都解不开。过度追查,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