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由古月主演的电影《四渡赤水》上映。此时,杨得志正在担任总参谋长,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一直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尤其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更是他的关注重点。毛主席的指挥才能在四渡赤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杨得志特别想看的原因之一。由于他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杨得志特意抽空去观看了这部影片。然而,看完后,杨得志却有些不满,抱怨道:“老师长连一个镜头都没有!”
那么,杨得志所说的“老师长”是谁呢?其实,指的就是李聚奎。李聚奎,湖南安化人,生于1904年。早年为了谋生,他在湘军唐生智的部队中服役,并参与了北伐。1928年7月,他参加了由彭德怀和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并跟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
李聚奎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晋升。到1930年夏,他已经是红7师的师长了。几个月后,蒋介石调集了十万重兵进攻红军。张辉瓒率领的敌军两旅孤军深入,结果在龙岗小别村被红军伏击。李聚奎带领部队奋勇反击,成功歼灭了大部分敌军,并俘虏了张辉瓒。
毛主席得知捷报后非常高兴,特地为此写下了“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两年后,李聚奎又一次在战斗中活捉敌军师长。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再次围剿红军,李聚奎作为红9师师长,借夜色掩护,突袭敌52师师部。敌军受到突然袭击,乱成一团,李聚奎仅用了40多分钟就歼灭了敌52师一个旅的3000多人,并俘获了敌师长李明。
李聚奎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二等红星奖章。在长征期间,他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成为了红军的开路先锋,参与了潇水、湘江、乌江、遵义等多个战役,表现极为突出。
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了150多个团的兵力试图包围红军。面对敌人的围攻,毛主席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使红军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四渡赤水,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李聚奎和红一师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次冲锋在前,调动敌军,为毛主席的战术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继续北上,李聚奎带领红一师又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突破大渡河的敌人封锁。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李聚奎带领红一师冒着大雨行军70多公里,经过激战成功控制了安顺场渡口。
这时,杨得志作为李聚奎的部下,接受了任务,组织部队通过小木船渡河。李聚奎指挥得当,杨得志带领17名勇士,在猛烈的敌人火力下成功渡河,并击退了敌军。战后,周总理亲自前来慰问,并表扬了杨得志的勇敢。杨得志则表示:“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指挥得当。”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李聚奎随徐向前渡黄河与马家军作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最终失利。李聚奎艰难地历经磨难,最终回到了延安。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并鼓励他说:“你是虽败犹荣。”这番话给了李聚奎极大的安慰。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聚奎加入了八路军129师,担任陈赓的参谋长,参与了包括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在内的多场战斗。太岳纵队成立后,李聚奎被任命为第一旅旅长兼岳北军分区司令,带领部队多次与日伪军作战,组织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
抗战胜利后,李聚奎继续参与解放战争,担任西满军区参谋长和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聚奎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精心组织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大量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7月,李聚奎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未能参加当年的军衔授予。1958年,他调任总后政委,并不久后被补授上将军衔。此后,他还担任过军事学院院长和后勤学院政委,直到1981年退休。
在李聚奎退休后,杨得志已经成为总参谋长,尽管工作繁忙,但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去看望李聚奎,或者亲自打电话问候他。1983年,杨得志抽空观看了电影《四渡赤水》,他对电影中的毛主席表现十分满意,但他也遗憾电影中没有提到李聚奎。当时杨得志认为,李聚奎作为红一师的师长,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电影未提及他是不合适的。杨得志为此还专门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1987年,杨得志退居二线,之后他和李聚奎有了更多时间相聚,两人经常一起回忆战争年代的往事。1994年,杨得志将军去世,享年83岁。次年,李聚奎将军也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