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赫敏”开口,魔法世界的裂痕清晰可见:艾玛·沃特森一句“我爱罗琳但站在憎恨她的人那边”,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J.K.罗琳的回击更是直接而犀利:“她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这不仅仅是一场名人间的口水战,更是五年多来,欧美社会深藏的“政治正确”伪装下,真实裂痕的爆发。
这场争论的根源,要从J.K.罗琳这位“哈利·波特之母”的坚持说起。她曾是一位靠救济金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在咖啡馆里一字一句敲打出影响几代人的魔法世界。
骨子里,她对普通女性♀️的境遇有着深切的同理心。从2018年开始,她因坚持“自然性别只有男女”的观点,便不断卷入争议漩涡。
从点赞“穿裙子👗的男人”言论,到支持被解雇的反跨性别论学者,再到2025年公开发文反对“心理认同即性别”的主张,罗琳的立场始终如一。在她看来,这并非歧视,而是一种保护:允许自我认同为女性♀️的男性♂️进入女厕所、女性♀️收容所,无疑是给女性♀️安全埋下隐患。
这在她看来,是基本生理性别对女性♀️安全和权益的根本保障。
然而,彼时的欧美『娱乐圈』️,已经深陷LGBTQ+“政治正确”的潮流之中。艾玛·沃特森,这位从《哈利·波特》系列中走出的“赫敏”,率先站出来与罗琳“唱反调”。
一句“跨性别者应被尊重”让她瞬间赢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也让她和罗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随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鲁伯特·格林特,两位与沃特森一同在魔法世界长大的“黄金三人组”成员,也相继表达了相似的立场。
最让罗琳感到寒心的,莫过于202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沃特森那句暗含嘲讽的“我为所有女巫而来,除了某人”。彼时,罗琳正饱受死亡威胁,不得不加强家中的安保措施。
这句轻飘飘的话,无疑让她感受到了背叛。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舆论的“猎巫”潮中,那些在电影里扮演“反派”的角色,反而站出来支持罗琳。饰演伏地魔的拉尔夫·费因斯直言:“对不同观点的仇恨程度太可怕了。”
而扮演海格的罗比·考特拉尼更是直接点出了当下『互联网』生态的弊病:“推特上一代人就等着被冒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利·波特》电影制片方的沉默,以及《被诅咒的孩子》电影化项目陷入搁浅,这些都暴露了资本在所谓“潮流”面前的妥协与怯懦。
罗琳的愤怒,并非仅仅源于观点的分歧,更多的是一种“被忘本”的痛心。她在推文中精准地戳破了艾玛·沃特森的“特权泡泡”:“她从不用挤公共厕所,有保安站岗;不会住收容所,更不会被塞进男女混合病房。”
确实,从小成名、坐拥巨额财富的沃特森,很难真正理解普通女性♀️对单一性别空间的迫切需求和对人身安全的担忧。就像2024年生效的苏格兰《仇恨犯罪法案》,将“不认同跨性别身份”定为可判7年的罪行,罗琳公开“自请被捕”,恰恰是因为她亲眼见过没有特权的女性♀️,在这样的法律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和脆弱。
这场争执的转折点,是“政治正确”潮流的悄然退潮。202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出台了禁用跨性别厕所的政策;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启了“仅承认两性”的法令。
民众们开始渐渐厌倦那种通过暴力打压异见的激进做法。沃特森此时突然“示爱”,难免让人质疑她是在“见风使舵”。前主持人梅根·麦凯恩一语中的:“风水轮流转,这是在重塑品牌。”
罗琳的强硬回应,本质上是对“被利用”的反抗。她明确表示不会原谅:“他们和侵蚀女性♀️权利的运动站在一起。”她也点破了沃特森的虚伪:明明有罗琳的联系方式,却要通过他人间接传递道歉纸条,如今又在公开场合谈论“爱”,却从未私下沟通。
就连一直保持沉默的HBO总裁,后来也松口表示:“罗琳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场闹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真正的赢家。罗琳坚守住了自己的立场,却失去了曾经的温暖和曾经亲密的关系;沃特森看似顺应了潮流,却落得了“虚伪”的骂名,她的形象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我们应当回归问题的本质:任何进步都应建立在保障每个人基本尊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制造新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