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点名“绝望的文盲”后,仍有艺人写错字、答不出常识却靠流量走红,相关调查更刺眼:错别字率高、论文代写泛滥、提词器几乎成标配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一个颁奖礼上
陈宝国站在台上,皱纹很深,说话却有火:别只盯数据,要被提名的演员写论文,把角色怎么来的说清楚
他说得直白,意思是别光靠脸,得有脑子
这话在今天听着更像提醒:演员拼到最后拼文化素养,不是脸和粉丝刷出来的数据
郝戎在两会节目里也说过同样的话: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养
听起来像鸡汤,但落到一件件小事上,都是明晃晃的现实
『郝蕾』讲起过一个小插曲,『张颂文』的朋友托他把孩子送进电影学院,因为成绩不好,觉得进圈就能当『明星』️
真正刺痛人的不是错一个字,而是错得理直气壮,甚至被当作捷径还能赚钱
翻车的瞬间,从来都不缺
一个公益活动现场,王子般笑容的『魏大勋』拿着笔,面对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方程
他抬头问:X+Y是什么意思
台下静了几秒,谁都在找台阶
你说他笨吗,不至于,可这问题捅破的是专业之外的那层薄膜——一个靠语言交流、靠理解角色吃饭的职业,连最基础的理解都摇摇欲坠时,表演能走多远
顶流这边,放大镜更严苛
『王一博』出道早,能跳会骑,镜头缘不假,但白板上的“游”字少了三点水,镜头记录得清清楚楚
宣传活动里,被问“从角色身上学到什么”,他沉默很久,只说了一句“不知道怎么回答”
央视网随即发文:艺人不仅要会演,更要能理解角色与表达思考
这话像一记锤子,砸在问题的根上:理解和表达,必须靠文化积累
『杨洋』的尴尬更“出圈”
说自己喜欢奇数,举例却是10、30、50
录节目,被问花衬衫,他答“驾权不了”
现场愣了几秒,“驾权不了”成了当晚最响的无声笑点
你说这是不是口误,当然可能,可当这样的口误一遍遍出现,人们就会开始怀疑,舞台背后有没有真正的输入
资深的也翻车
『靳东』在戏里是文化人,戏外也爱秀书单
一次分享里,他说看过“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书
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这是常识
一块人设牌匾,当场掉了角
『孙俪』演了那么多古装,采访里却把“麟儿”当成别人喊的孩子名号,后来她晒近况,说拍戏眼睛被球砸到,最近吃饭不放盐也觉得可口
光鲜之外也有辛苦,但常识的短板不会因为努力就自动补齐
媒体在2023年2月17日点了火,湖北日报、解放日报接着谈,两会期间把话说透
结果很快显形:公众对艺人文化素养的关注陡然上升,有人呼吁补课,有人掉口碑,有人开始真正去读点书
可一年年过去,到了2025年,翻车还在继续
被群嘲的不是写错一个字,是职业态度的轻率
孟美岐在高考季写错字,前因后果让人更不耐烦;
胡夏把“金榜题名”的“题”写错,何与把“韶华”写成“昭华”;
『白鹿』说“祝大家考100分”,还跟风拍了不合时宜的视频
于正声称自家只有学霸,网友翻旧账,一句“打脸”足够热搜滚一天
你要问,为什么会这样?
看几组不太好看的数字
有抽样显示,影视新生入学时错别字率能到27.3%,艺术类考生的数学分只有文化考生的四成出头
有核查说,论文代写在一些院校里很普遍
某卫视导演透露,九成综艺会给艺人上提词器
平台这边也“诚实”
有平台的算法数据显示,争议性文化错误的视频完播率能高出四成,热度自然水涨船高
再加上一些数据分析里提到的“机器水军”比例
顶流的转发里,八成以上可能不是人
商业端有自己的算盘
“傻白甜”人设的代言费据说比“学霸”高一截
这就等于用真金白银奖励无知
把镜头拉远,这是个社会选择题
有调查显示,不少00后觉得“颜值即正义”,甚至有人宁可整容也想当『明星』️
艺考的文化课成了“速成班”,市场规模一度被说到两百亿,艺术院校扩招快,师资跟不上,课堂就像高速路上的小货车,吭哧吭哧,超载往前
当平台把曝光七成以上给了劣质内容,好的东西就更费力才能被看见
不是只有我们在翻车,隔壁也一样
一个内地选秀选手把“戊戌变法”说成“五个狗年改革”,台下笑翻,台上也笑
把戊戌变法说成五个狗年改革,这不是搞笑,是教育的洞
韩国有知名团体成员说不清本国历史时间轴,品牌立马踩刹车
当商业伙伴暂停合作,补文化课突然就有了紧迫感
但也不是全是乌云
『周冬雨』、『易烊千玺』这些年轻演员,因为对文本和角色的认真,被看见了另一种可能
有人说他们天赋好,我更愿意相信是“读进去的”东西多
这代年轻人并非都是“绝望的文盲”
只是在更吵的地方,常识往往被噪音盖过去
说到这儿,问题的因果其实清清楚楚
资本要回本,平台要流量,粉圈要情绪,培训要速成,大家一合力,演员就很容易只剩一个外壳
演员不是背台词的容器,是靠作品和思想赢得尊重的职业
陈宝国的“论文”提议对很多人也许苛刻,但至少给了一个方向:把思考摊开,让努力有迹可循
冯远征的话更实在:演员最终拼的是文化底蕴,不是粉丝花了多少钱
我们也可以换个问法
假如一个人读不懂剧本的隐喻,分不清角色的伦理困境,如何在镜头前传递复杂的情感?
假如连“到此一游”的“游”都写不好,如何在古装戏里对典章制度“表情管理”不出戏?
当资本追着流量跑,艺人也要学会追着常识补课
没什么丢人的,人会犯错,行业也会走弯路,关键是别把弯路修成大道
愿我们不再把无知当可爱,把装懂当风格,把错误当段子
观众的笑点,不能一直被廉价填满
真正耐看的,是有底子的作品和有学问的人
最后借用一句颇有烟火气的话做收尾——
你可以红,但别空;
你有流量,更要自己“装”点分量
信源资料
央视网:《绝望的 “文盲”,能演好戏吗?》-2023年2月17日
澎湃新闻:《“绝望的文盲” 因何绝望?》-2023年3月16日
湖北日报:未提及具体文章标题 -2023年2月17日后(在央视网发文后相继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