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华是家中的独生女。她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哥哥立仁,他在中统担任高层职务;还有一个经历过长征的弟弟立青,曾为情报特工。三人的立场各不相同,立华夹在其中,扮演着家庭的调解者。她不仅在兄弟之间的矛盾中起到调和作用,自己的一生也充满了挣扎与摇摆。
最终的选择面前,哥哥立仁希望她去台湾,因为父亲早已去世,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想维持这个破碎的家庭。而弟弟立青的团聚已无可能,他希望立华能与他一起离开。与此同时,董建昌派副官来接立华,并带来了关于立青的消息。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与“丈夫”董建昌一起生活,还是去找她的弟弟立青——立华的内心再次充满了犹豫和困惑。
在立仁和副官的激烈争吵中,立华也在痛苦中挣扎。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遗憾:曾为革命事业献身,将弟弟立青带上了革命之路,却最终目睹了理想的腐化和败落。在感情方面,她曾将瞿恩视为精神支柱和伴侣,但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在撤退途中被抓,她没有选择背叛,而是由立仁亲手执行了她的死刑,这让她心痛不已。
由于不能生育,立华把瞿恩的儿子费明视为自己孩子来养育,这也成了她唯一能纪念瞿恩的方式。没想到,林娥最终与立青结为夫妻,而这一切都让立华更加感到命运的戏谑。
在立青仍是个单纯的学徒时,立华早已认识了董建昌,深受其军人气质和革命情怀吸引。她不慎怀上了孩子,但由于害怕父亲的反应,她只能将这一秘密告诉弟弟立青。虽然她表面上展现了进步的一面,但面对怀孕,她依然是个缺乏成熟判断的年轻女孩,内心依赖着他人。她的一生似乎总是在将希望寄托给别人。
当立青考入黄埔军校时,董建昌和瞿恩都担任了面试官,加上立青绘画的才能,他顺利进入了黄埔军校。家中的三人也因缘际会地在这里短暂地团聚,虽然各自的立场与理想仍有差距。立仁作为亲信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后来立青也曾称他为“杨教官”,而立华则负责与苏联的沟通事务,充当跨国联系的桥梁。
随着北伐的胜利,立仁坚定站在蒋介石一边,成了锋利的匕首;而立青则目睹了种种人间悲剧,逐渐动摇了自己的立场,最终加入了瞿恩的阵营。立华看到这一切,心中难以相信自己曾经的理想已经破灭,却又不愿改变立场,选择继续充当中间派的角色,尝试调和各方矛盾。
在感情上,立华先是为董建昌着迷,后又被瞿恩的才情吸引。董建昌作为军队的首领,威压十足,而瞿恩则是新思想的儒雅代表。从感情上来说,瞿恩更符合立华的期待,但由于立场的不同,两人逐渐疏远。双方都清楚,尽管彼此心有牵挂,却无法走到一起。
北伐期间,瞿恩带着敢死队攻占城市,立仁前去送行,并嘱托瞿恩一定要活着。立仁一直认为瞿恩更适合做自己的妹夫,而董建昌则在战争中体现出其作为军头的气质,立仁并不认同他的做派,常常暗中讽刺他。尽管如此,董建昌深爱着立华,即便她不能生育,依然没有选择再娶,而是全心照顾立华和她的家人,甚至亲自挖掘防空洞以保护她们。
立华曾因知道董建昌曾有过前妻而感到吃醋,气愤地质问他,然而在看到董建昌慌乱的解释后,自己却感到自己当时的反应有些幼稚,忍不住笑了出来。
随着上海特殊时期的到来,立仁和立青之间的冲突逐渐升级,兄弟俩首次真刀真枪地对抗。立华夹在中间,努力避免让任何一方受伤,但她的努力显得无力。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她无法影响董建昌,也无法改变立仁与立青之间的关系。立仁认为弟弟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被瞿恩的思想所洗脑,而立青则认为哥哥已经变成了冷血的刽子手,只会用特务手段来压制他人。
立华看到这一切后,感到自己的理想已经破灭。她不想改变立场,只能继续作为一个中间派,试图维持家庭的和谐。她将父亲、林娥和费明视为自己的全部,也许董建昌在她心中才是她真正的丈夫,这也是为什么她的父亲将董建昌纳入了家谱。
然而,尽管董建昌深爱立华,但两人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董建昌派副官前来接立华,是想向她作最后的告别。他清楚,如果瞿恩还活着,立华绝不会继续和他保持婚姻关系。就像立青最终与林娥结婚一样,在那个时代的阴差阳错中,他们都失去了和真爱在一起的机会。
立华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怀揣着热血追求自由,勇敢地投入到革命中,最终却见证了理想的崩塌。她的爱人无法给予她爱情,追她的人不过是暂时的替代品,而父亲也在解放前离世。对于她来说,这片土地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了。
因此,立华选择了离开,尽管家庭的分离不是她能控制的,她只能目送费明长大,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伤痛走向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