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或父女)关系在家庭和事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宗庆后和他的女儿宗馥莉的经历就非常典型,展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坚守与对子女陪伴的疏忽。作为一位企业家,宗庆后的心思几乎全放在了事业上,几十年来,他常年奔波在市场一线,几乎每年有200多天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拜访经销商。这是他那代企业家勤勉务实的象征。然而,这样的专注于事业,难免忽略了家庭,尤其是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宗庆后创业是在中年,娃哈哈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机会,是他能否成功的“最后一搏”。他对事业的投入近乎是全身心的,不容许任何分心。“我们这些人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生怕一旦放松了,企业就会垮掉。”他的这些想法,也正是那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心态表现,担心一丝松懈就会前功尽弃。
但是,作为孩子,尤其是宗馥莉,她所经历的成长过程是与父亲疏远的。宗馥莉从十几岁起便去了美国留学,在那个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成型的阶段,父母的影响无疑是有限的。许多富豪家庭与子女的关系也类似,他们更多地是“放养”模式,亲密关系相较普通家庭要显得疏远许多。
从更远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现象在古代帝王与子女之间也很常见。身居高位的人,常常无法与家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帝国”上。对于许多商业巨头来说,企业内的角色就如同他们的“王国”,而子女往往无法承受这个“王国”的重量。
而作为孩子,宗馥莉自然有她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目标。父亲的事业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意味着她要完全继承父亲的路。美国的社会价值观更强调个体主义、独立性以及追求个人的梦想,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她。当孩子们长大,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再是父母的“附庸”。宗馥莉有自己的主张,她并不愿意仅仅作为父亲事业的继承者,而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拥有”这家公司,甚至希望能够改写中国食品行业的历史。
宗庆后虽然在最初并不太放权,但他逐渐认识到时代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与他有所不同,而宗馥莉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从2013年开始,他开始更多支持和培养宗馥莉,逐渐放手让她接管一部分责任。宗庆后也承认自己在接班人培养上的不足,并最终将企业交给了女儿。他甚至认为,女儿会比自己更具能力,能在接班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宗庆后的经历可以看出,企业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给予子女更多的培养和支持。在这一点上,李嘉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从孩子很小时就带着他们参与企业运作,培养他们的商业意识。如果忽视了这一步,最后只能依赖子女的个人能力和家庭关系来弥补,期望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并感恩“迟来的爱”。
从“三代人”的角度看,企业的传承不仅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事,更是几代人的能力传递和积累。如果第一代的创始人没有为子女和继承人做足准备,企业的未来很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因此,作为父母,既要用心经营事业,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富过三代”奠定基础。
在此,我们不仅要向宗庆后和宗馥莉的故事学习,也要珍惜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每一位家长都应在事业上努力拼搏的同时,也不要忽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愿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够为自己的事业注入更多智慧,为下一代铺设更坚实的接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