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蓝营“改选”进入最后阶段,外界的目光纷纷聚焦于谁能在10月18日的投票环节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候选人。
起初,很多人认为,郑丽文凭借她接地气的发言和亲民形象,已经赢得了蓝营基层以及黄复兴支持的青睐,似乎有很大的机会获胜。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的表现却被批评为“打错了牌”。在10月5日的发言中,她提到如果成功脱颖而出,希望能与高市早苗见面,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质疑。郑丽文之所以能在蓝营中获得支持,正是因为她曾经明确表达过与高立场的差异,而她此时的言辞却让人怀疑她在左右逢源,试图迎合各方。
对于郑丽文的这一表态,邱毅公开表示,黄复兴对此感到非常不满,甚至有可能转而支持其他候选人。虽然无法确认邱毅的说法是否属实,但毕竟他之前也曾错误预测过张亚中退选、洪秀柱力挺郝龙斌等消息,最终证明这些都没有成真。但无论如何,郑丽文确实面临着不少来自各方的质疑。
在这一背景下,郑丽文在10月7日的台中说明会上做出了澄清,表示她所谓的“拜会”只是阵营间的交流,批评高的做法是对事实的扭曲。她进一步解释道,自己的言辞是希望让高方面了解蓝营对两岸关系以及历史事件的立场,而非像绿营那样低声下气。郑丽文强调,她要据理力争,捍卫蓝营的立场。
在说明会结束后,郑丽文通过『社交媒体』再次发布声明,表示她此举的目的,是让外界更清楚蓝营在两岸和平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坚持不容模糊。她再次重申,自己一直坚持历史真相和民族责任,蓝营有责任为两岸和平发声,避免成为外部力量的棋子。
然而,尽管郑丽文反复做出解释,她的这些澄清是否能真正打消支持者的疑虑,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蔡正元和“馆长”也纷纷为她发声,认为此次风波不必上升到过于严重的层面,尤其是与其他蓝营候选人的态度相比,郑丽文显得更为清明与正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郝龙斌同样面临着不少争议。特别是在拒绝参加10月4日和5日的两场辩论后,郝龙斌的行程也引发了不少疑问。他声称要去花莲帮忙,但却首先前往宜兰与35位蓝营地方人士见面,并且举行宴会。这一行为被外界揶揄为“郝龙斌可能想靠宴席来稳固自己当选的基础”。此后,郝龙斌又匆忙离开花莲,前往新北拜会侯友宜。郝龙斌解释称,侯友宜鼓励他稳重行事,并希望他能取得最终胜利。
由于侯友宜的力挺,外界推测郝龙斌可能通过与地方“大咖”的合作来增加自身的曝光度,随后可能会看到更多蓝营地方干部开始“选边站”。在拜会侯友宜之后,郝龙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南投,与许淑华会面,合影留念。虽然许淑华未明确表态,但一些网友敏锐地察觉到,郑丽文在近日的南投行程中并未见到许淑华,这似乎暗示着后者对郑丽文的立场有一定保留。
10月8日,桃园主管张善政也开始显露出“选边站”的态势,他公开称许多人都对郝龙斌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他是蓝营理想的领袖人选。
台媒分析,郝龙斌频繁拜会蓝营“大咖”,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人脉,并为自己积攒更多支持。此外,他的政策论述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支持卢秀燕”到如今的“如果在即将到来的县市选举中,未能获得超过现有的支持率,特别是在高雄和台南未能拿下席位,他将辞去职务。”这一举措,似乎是在试图与朱立伦划清界限,并且塑造自己作为蓝营“改革派”的形象。
然而,尽管郝龙斌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证明自己才是最合适的候选人,但他的缺乏独立主见和犹豫不决的态度,反而暴露出他过于依赖外界的力量,缺乏明确的政策方向。如果他最终当选,蓝营恐怕将难以摆脱内耗和派系斗争的困境,甚至可能让“酱缸文化”更加严重。
面对蓝营“改选”逐步呈现二选一的局面,郝龙斌的短板也逐渐浮现,态度不明确、缺乏改革意愿,虽然他可能符合“老蓝男”既得利益者的期望,但这是否符合蓝营未来的需求,显然值得深思。
郑丽文依然有机会逆袭,前提是她能够进一步澄清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在“认同”问题上,明确表示与高见面的言辞是错误的。只有这样,她才可能获得基层和黄复兴的原谅,并在“改选”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郑丽文的政治前景恐怕就会陷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窘境。
对于郑丽文来说,她的表态已经足够说明她的立场,并且她在9月18日公开登记参选时,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距离最终结果只有10天时间,郑丽文能否翻盘,最终的结果将会在不久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