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三金影帝”,于和伟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奋斗与坚持的力量。他与『王宝强』一样,出身贫寒,却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态,在演艺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童年时,他早早体会到了命运的艰辛;但正是来自家人的全力支持,让他在困境中不曾放弃。尽管经历了十四年的艰苦打拼,他最终凭借一段风靡一时的台词走红,并以此为契机,回报家人,用行动践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信念。
童年的困苦:母亲摆摊养家,大姐的奶水成“救命良药”
于和伟的成长从一个贫困的家庭开始。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出生时,母亲已年近45岁,身体虚弱,无法哺乳。由于当时奶粉稀缺且昂贵,他的成长依赖于大姐的奶水,这份特殊的“母子情”,让他一生铭记。正是大姐的无私奉献,才让他得以健康成长。对于这段记忆,他始终充满感恩:“没有大姐的奶水,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
然而,命运并未停止考验。于和伟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塌。母亲不顾年事已高,承担起照顾九个孩子的重担。为了养活孩子们,她早起推着旧木车在街头卖烤红薯,冬天忍受严寒,夏天顶着酷暑,母亲的辛劳让于和伟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早早学会了感恩。
家人的支持:哥哥姐舍弃梦想助他上学,大姐卖钢琴支持梦想
于和伟的求学之路得到了家人的极大支持。面对贫困,家里孩子众多,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供所有孩子上学。哥哥姐姐们一致决定将机会留给最小的他。为了凑齐学费,哥哥们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姐姐们则默默支持家务,甚至有一位姐姐将自己攒了半年才买到的绣花手帕卖掉,帮助他筹集学费。感受到家人的付出,于和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在初中毕业后,于和伟决定追随内心的梦想,选择了表演。尽管母亲曾希望他成为一名老师,但哥哥姐姐们再次支持他追求演员的梦想,甚至大姐卖掉了唯一的一架钢琴,用所得的钱为他支付了学费。这笔钱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于和伟带着这份深深的责任,前往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立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演艺之路:14年跑龙套,凭“热梗”一夜成名
毕业后,于和伟进入了演艺圈,但现实的残酷让他早期的演艺生涯充满了艰辛。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他只能从跑龙套做起,经历了漫长的14年。这段时间里,他曾演过不计其数的“尸体”与不起眼的配角,有时为了一个短短的镜头,他需要在片场等待整整一天,结果却因为导演觉得不合适而被删去。
然而,于和伟从未放弃过。直到2010年,他凭借电视剧《三国》中的“刘备”一角逐渐为观众熟知。他细致入微地研读《三国演义》,将刘备的仁爱与隐忍诠释得淋漓尽致,最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从此,他的演艺事业逐步起步,陆续参演了《军师联盟》、《一出好戏》等作品,塑造了从“曹操”到“马进”的多个鲜活角色。
真正让他爆红的,是一段风靡网络的台词“接着奏乐,接着舞”。这句台词迅速成为了热门梗,网友们纷纷模仿,而他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关注。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谦逊与专注,继续用心演绎每一个角色,最终凭借《悬崖之上》《觉醒年代》等作品,赢得了金鸡奖、百花奖和华表奖三大影帝,成为了实力派演员的代表。
回报家人:为兄弟姐妹购房,回乡帮三哥卖包子
成名后的于和伟最渴望的,就是回报家人。他深知自己的今天离不开家人多年的支持和牺牲。于是,他用积蓄为家里的八个哥哥姐姐分别购置了房产,确保他们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每次回到老家,他总是亲力亲为,帮助三哥卖包子、和姐姐们一起包饺子、陪母亲晒太阳,生活中的这些点滴温馨,让他感受到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去年春节,他与家人合影,分享了一张全家福。他感慨道:“感谢家人的托举,才有今天的我。”这是他对家人最真挚的回馈,也是一种传递爱与责任的力量。
于和伟的故事,是坚持、奋斗与感恩的写照。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和牺牲。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支持与帮助,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勇敢前行,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