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将迎来新的篇章。作为电影导演和该展览的创始人,贾樟柯在《》上发表的文章《在平遥感受“汇合点”》中,深入分享了电影展的初衷与发展历程。文章提到,平遥国际电影展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活动,它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推动电影文化资源的“流动”与“汇合”。
回顾2017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山西平遥古城成功举办,拉开了这项文化盛事的序幕。至今,电影展已迎来第九个年头。贾樟柯坦言,在策展之初,团队便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让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优质的文化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而是能流动到更多的基层和小城镇?
通常情况下,电影首映、展览和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往往集中在一线城市,但这些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也充满了文化需求。就如同20世纪80年代,文学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广泛的受众。贾樟柯团队希望尝试通过电影展连接城市与乡村,推动一个国际性电影展在县城落地生根,这不仅是一个尝试,也是一种理想。
平遥,这座“活着”的古城,是电影展的理想之地。它不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是一座依然有人居住的城市。在这里,国际电影人可以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获得真实而亲切的中国印象;而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则能从这座古城汲取灵感,回望我们的乡村与历史,感受创作的根基与沃土。
自展会创办以来,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了中外电影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电影作品的亚洲首映。至今,参展影片的亚洲首映率始终保持在65%以上,而中国首映率则是每年的100%。平遥成为了电影人的“汇合点”,各种思想与创作理念在这里交汇与碰撞,电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共同成长。例如,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在平遥首映后取得了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多样性与潜力。
平遥国际电影展不仅仅吸引了国际影片,也为许多来自山西的导演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许多优秀影片和剧本,如《过昭关》《河边的错误》《人生大事》等,都在这里第一次亮相,并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平遥不仅为电影提供了平台,也为山西本土导演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每年,数十万的观众来到平遥,享受电影带来的魅力和文化氛围。这些观众中,一半来自山西,另一半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平遥因此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枢纽,“汇合之城”。这里汇聚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拥抱了城市与乡村,交织了创作与生活。
展望2025年,贾樟柯表示,电影展将继续秉承“汇合点”的主题,旨在呈现中国电影人的文化态度:开放、包容、理解与合作。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带来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电影文化的共同繁荣。
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方式。愿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未来,能够继续作为文化的汇聚点,促进不同文化、思想和创作的碰撞,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开放与包容的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