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这部纪录片在院线拿了8.9分,可好多人压根没注意到,说实话,要不是偶然刷到评分,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片子,这片子可不是普通的音乐会录像,里头藏着的东西可不少。
这纪录片把音乐会现场和纪录片访谈来了个大融合,看着就跟普通的演出录制完全不一样,导演保罗·达格代尔可真会玩,用电影化的手法把这些内容编排起来,整个就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你想想,一边看高能的演出,一边又能听到那些私密的访谈,这种感觉挺新鲜的。
舞台选在迪拜也挺有讲究的,可口可乐体育馆、阿拉伯沙漠,还有帆船酒店的停机坪,这些地方跟汉斯·季默的音乐风格还挺搭,他的音乐向来给人一种前瞻、宏大又技术精湛的感觉。
迪拜这地儿正好能衬托出这种气质,就说在帆船酒店停机坪上演奏《Time》那一段,画面一出来,音乐的感觉一下子就到位了。
导演在叙事上也没走寻常路,他没按传统音乐会的线性形式来,而是在高能量的表演之间穿插了不少黑白画面的访谈。诺兰、维伦纽瓦这些大导演,还有比莉·艾利什这样的歌手,都在访谈里聊了不少东西,这些访谈用1.33的画幅比例呈现,跟彩色的演出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看着还挺有意思。
谁能想到,现在在舞台上魅力四射的汉斯·季默,以前居然有严重的舞台恐惧症,他在电影银幕后躲了几十年,要不是朋友们的鼓励,可能压根不会站上舞台。
看着他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样子,谁能想到这背后是战胜恐惧的艰辛过程,这种个人蜕变的故事,让这场音乐会多了一层人性的温度,观众看的可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一个人战胜自我的过程。
汉斯·季默在音乐创作上的贡献可不小,在他崛起之前,好莱坞电影音乐主要是新浪漫主义的管弦乐风格,约翰·威廉姆斯就是代表,可季默不一样,他把传统管弦乐队和现代合成器来了个无缝融合,1988年为《雨人》创作的配乐,就确立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他的音乐里,节奏和打击乐器往往是主角🎭️,就说《超人:钢铁之躯》的配乐,居然动用了12位鼓手,这阵仗可真不小,他用这种节奏性的“音墙”,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而且他还擅长用简单、重复的固定音型来构建宏大的音景,《盗梦空间》里的《Time》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季默的音乐也引发过不少争议,有人觉得他导致了当代电影配乐的质化,旋律也不如以前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流派,有人叫它“史诗混合乐”,或者“电影工业乐”,《沙漠之钻》就像是这个新流派的首个大型音乐节,季默本人就是压轴的主角🎭️,
季默在创作上有个核心信念,就是音乐必须服务于故事的“潜台词”,而不仅仅是情节,他把自己当成“剧作家”,而不是单纯的音乐家,他跟诺兰、维伦纽瓦这些导演的合作,都是从电影开拍前就开始了,这种提前沟通的合作模式,让音乐和电影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他还特别善于发掘独特的音乐家,围绕他们的才能来构建配乐,像《角斗士》里丽莎·杰拉德的无词吟唱,《狮子王》里李柏·M的祖鲁语吟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创造出独特的音景,他还会使用一些非传统的乐器和技术,《黑暗骑士》里用剃须刀🪒片刮擦琴弦来制造小丑的主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开始我也怀疑,季默的音乐剥离了电影语境后还能不能有那么强的力量,以前听他的CD时确实有过这种感觉,但这次看《沙漠之钻》完全没有,现场表演用摇滚乐的能量和精湛的演奏,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境,足以替代电影画面,这说明电影音乐虽然因电影而生,但它确实有独立的生命。
这么看来,《汉斯·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拿8.9分可不是随便来的,它不仅是一场音乐会的记录,更是对汉斯·季默音乐生涯的一次总结,也是对电影音乐独立生命力的一次展示,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或者对电影配乐感兴趣,这片子真的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