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筝》这部小说中,郑耀先与韩冰的最后一次面对面揭露彼此真实身份的场景发生在1979年的中秋节。韩冰早已料到郑耀先会出现在这个时刻,因为中秋节本就是传统的团圆日,而这一日,正是他们的相遇与告别。
这对经历了三十多年风霜与考验的“苦命鸳鸯”,终于在相见时迎来的是“苦别离”。在揭开对方真实身份之前,他们竟然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情——都拿出了结婚介绍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结婚手续远比现在繁琐。仅凭户口本和身份证🪪,无法轻松办成婚姻登记,尤其像郑耀先和韩冰这样身份特殊的人,他们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得结婚许可。郑耀先和韩冰之所以办理结婚介绍信,并非为了羞辱对方,而是为了让彼此的内心有所交代。
读者可能没有看到两人拿出结婚介绍信的那一幕,部分版本甚至删除了这一段,但仍有些细节未被完全消去:比如,韩冰看到郑耀先用手抓泡菜时,桌上已经有一张纸。而当韩冰起身时,两张结婚介绍信静静地躺在桌上,见证了他们的心意。
此时,郑耀先和韩冰已明确知道对方的身份。郑耀先知道韩冰是“影子”,韩冰知道郑耀先是“风筝”。他们在这三十多年里,苦苦寻觅对方,最后才意识到,彼此一直都在自己身边,彼此的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郑耀先和韩冰几乎是同时通过蛛丝马迹,揭开了对方的真实身份。但这个秘密,他们心中埋藏了近十年。在这十年中,他们过得如何,最常想起的又是什么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而这两个顶级特工,恐怕也未必能够明白:韩冰究竟爱的是军统六哥,还是风筝?她的心里,是恨郑耀先,还是周志乾?郑耀先又是爱影子,还是韩科长?
郑耀先拿出的结婚介绍信表明了他的态度,韩冰拿出的那一纸介绍信,也表明了她的心意:不管彼此是否属于敌对阵营,他们依旧是“伴儿”。站在不同阵营的立场和身份,始终无法改变他们深藏心底的情感。
小说中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描写,当韩冰中毒时,郑耀先紧紧搂住她,鬓发斑白,泪水已经模糊了眼睛。郑耀先哽咽着说:“你这是何苦呢?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即便是坐牢,我也会陪着你,守一辈子,直到慢慢死去。”韩冰神志迷离,缓缓吐出一句话:“下辈子,我们再做夫妻吧……”
郑耀先嘴角溢血,倒在地上,而冲进来的陈国华和马小五误以为他也中了毒。其实,韩冰早已深思熟虑,打算通过这个计谋让自己“赢”郑耀先。那时,我曾认为郑耀先对韩冰的放任,是一种逃避责任。然而,后来我才明白,郑耀先原本打算自己替韩冰去死。他一直觉得韩冰一定会中毒,所以趁她不备,悄悄调换了酒杯。
正如韩冰后来所说:“你判断失误了,对吗?可是我赢了。我判断对了!如果你爱我,就绝不会眼睁睁看我死去,宁愿自己喝下毒酒。我调换了酒杯,只是为了最后一次验证,你是否真的爱我。”
其实,郑耀先和韩冰之间,早就进行了一个“对赌”。两位特工都十分警觉,韩冰毫不犹豫地留意着郑耀先的一举一动。早在延安时期,她就已经察觉到郑耀先的异常。比如,他喜欢吃小米,面对黄土情有独钟,和老乡亲切交谈,这些都不符合“军统六哥”的形象。韩冰早已看穿了郑耀先的伪装,只不过当时她并未揭穿。
在关键时刻,韩冰毫不犹豫地对郑耀先说:“不用看了,我信你。”这一句简单的话,恰恰揭示了他们之间最深的信任。
两人究竟是敌人,还是朋友?这个问题,恐怕连读者也难以回答。郑耀先和韩冰是否能够彼此原谅,是否能够为自己的“敌对”身份向对方道歉,这些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
在我看来,郑耀先和韩冰并没有对不起对方。他们本就是敌对阵营的一员,虽然身份错综复杂,但却从未真正忘记过自己的职责。即使有血债,他们彼此之间的情感依然真实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