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0月11日消息(记者 荣冀晴)2025年,正值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及南方科技大学建校15周年之际,由深圳两所高校三位教授联手创作的“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第二部《量子幽灵》,于10月10日至12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音乐厅进行首轮演出。作为继《云身》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延续了科幻哲理剧的创作内核,聚焦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深层议题。
《量子幽灵》主创团队与主演(央广网记者 荣冀晴 摄)
强强联合打造科幻新作 前作《云身》奠定口碑基础
《量子幽灵》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文联和深圳大学联合出品。编剧团队由尹迪、陈跃红、吴岩三位教授组成,导演则由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吴熙教授担任,演员阵容以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等专业院系毕业生为主。
作为“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云身》此前已在大湾区上演11场,剧本更斩获2024年人民文学奖(特殊文体奖),为系列作品积累了扎实的口碑与关注度。
主创解读创作理念:打破科学名词滥用 传递人性微光
谈及创作初衷,主创团队分享了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原院长陈跃红教授指出,三部曲呈现递进关系:《云身》中碳基人与硅基人尚处对等关系,而《量子幽灵》中颠覆性技术加速了硅基人替代进程,人类社会危机随之加剧。“主题始终围绕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命运的冲突。”陈跃红说。
同为编剧的深圳大学副教授尹迪则从角色塑造角度进行了补充,认为剧中人类皆为积极行动者:“科技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若带来侵蚀与异化,每个人都需思考回应。剧中人物身上的坚韧意志与人性闪光,正是我们想传递的核心。”
针对科幻创作中常见的科学名词滥用问题,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进一步阐释了剧作的严谨性。他提到,当前“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成为科幻创作的惯用语,而《量子幽灵》试图打破这种对科学名词的肤浅套用,“从真实技术发展方向出发,阐明有深度的伦理、社会与人性文化观点”。
导演吴熙则认为,剧本中隐藏的多重谜题需要观众自行解读:“对未来的感悟本就是多元开放的,不同观众的差异化理解,正是我们期待的观剧效果。”
深圳科技文化融合新探索 树立城市戏剧里程碑
主创团队表示,深圳作为科技感与未来感兼具的创新城市,与南方科技大学同为量子科技重镇,发展颠覆性科技主题的科幻原创已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共识。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的全国影响力持续提升,新文科建设走在前列。三位教授将对时代与科技的感悟融入戏剧创作,并通过教学实践带动高校戏剧艺术发展,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科幻哲理剧三部曲的创作与演出,有望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又一戏剧里程碑。”主创团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