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百年印第安人形象进化史:从"红皮恶魔"到《花月杀手》的觉醒之路
近期二刷《花月杀手》,突然意识到这部影片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对印第安人的传统刻画。原本还想夸赞《与狼共舞》的突破性,细品之下却找出它依然是以白人军官为核心叙事,原住民充其量只是"高级背景板"罢了。
好莱坞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将印第安人从"只会挥舞战斧的野蛮人"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主角🎭️。这段曲折历程中的套路与转变,细细道来确实令人唏嘘。
,从"红皮恶魔"到"天定命运":好莱坞的种族偏见史
1914年,D.W.格里菲斯执导的《艾徳布许峡谷之战》将印第安人妖魔化为"红皮肤恶魔",描绘他们围攻白人家庭,非常终需要骑兵救援的场景。想想看,当时电影人多是欧洲移民后裔,连印第安部落的真实生活都未曾目睹,能塑造出什么真实形象?这种刻板印象后来竟成为西部片的标配,仿佛印第安人天生就该是白人的反派。
1956年的《搜索者》更是变本加厉,约翰·韦恩在片中赤裸裸地宣扬白人至上主义。影片只强调"天定命运",美化白人扩张,却对印第安人遭受的种族清洗、强制迁徙和疾病肆虐只字不提。讽刺的是,现实中当时的印第安人仍被禁锢在保留地,直到60年代才逐步获得投票权等基本公民权利。
,觉醒年代:70年代的短暂曙光与反复
转机出如今1968年《印第安人公民权法》颁布后,原住民终于能够发声抗议银幕上的扭曲形象。70年代似乎迎来了转机——1970年的《蓝衣士兵》借越战隐喻,直面美军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纽约时报》盛赞其"残酷的真实";同年《小巨人》通过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白人孤儿视角,以黑色幽默揭露屠杀真相,印第安演员酋长丹·乔治的表演令人难忘。
可惜好景不长。1988年《战争派对》原定结局是印第安青年主动投降,制片方却强行改为"疯狂攻击",显然担心观众无法接受非白人主角🎭️的理性选择。即便1990年奥斯卡获奖片《与狼共舞》启用印第安演员,叙事核心仍是那个白人救世主军官。
,《花月杀手》:百年等待的叙事革命
直到《花月杀手》横空出世,才真正实现突破。马丁·斯科塞斯团队原计划以FBI探员为主角🎭️,但在深入奥塞奇社区倾听后,毅然将叙事重心转向原住民的苦难。奥塞奇族不仅给予史料,更全程参与制作——从婚礼、葬礼到命名仪式,每个文化细节都由部族长老亲自指导。布莱克富特族演员莉莉·格拉德斯通塑造的莫莉,成为影片真正的灵魂。
奥塞奇大使查德·伦弗洛的宣言掷地有声:"不是请一两个顾问做样子,是整个社区深度参与。"疫情导致的制作延期,反而让团队有更多时间钻研奥塞奇文化,艺术家但丁·比斯-格雷森甚至在片场即兴创作传统绘画。
,百年反思:从银幕到社会的观念变迁
这一百年银幕形象的演变,恰是美国社会对原住民态度转变的缩影:从刻意丑化到尝试弥补却不得要领,非常终学会交出话语权。正如加拿大原住民导演加迪纳所言:"过去羞于承认印第安身份,如今可以昂首宣告。"《花月杀手》的成功证明,观众已准备好接受原住民作为叙事主体。
展望未来,唯有更多原住民导演执镜、编剧执笔,才能真正避免"被篡改的结局"和"被抹去的历史"。这场迟来百年的叙事革命提醒我们:每个民族都该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正如那幅未完成的画作,印第安人在好莱坞的银幕形象,终将由他们自己挥就非常后一笔。
近期二刷《花月杀手》,突然意识到这部影片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对印第安人的传统刻画。原本还想夸赞《与狼共舞》的突破性,细品之下却找出它依然是以白人军官为核心叙事,原住民充其量只是"高级背景板"罢了。
好莱坞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才将印第安人从"只会挥舞战斧的野蛮人"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主角🎭️。这段曲折历程中的套路与转变,细细道来确实令人唏嘘。
,从"红皮恶魔"到"天定命运":好莱坞的种族偏见史
1914年,D.W.格里菲斯执导的《艾徳布许峡谷之战》将印第安人妖魔化为"红皮肤恶魔",描绘他们围攻白人家庭,非常终需要骑兵救援的场景。想想看,当时电影人多是欧洲移民后裔,连印第安部落的真实生活都未曾目睹,能塑造出什么真实形象?这种刻板印象后来竟成为西部片的标配,仿佛印第安人天生就该是白人的反派。
1956年的《搜索者》更是变本加厉,约翰·韦恩在片中赤裸裸地宣扬白人至上主义。影片只强调"天定命运",美化白人扩张,却对印第安人遭受的种族清洗、强制迁徙和疾病肆虐只字不提。讽刺的是,现实中当时的印第安人仍被禁锢在保留地,直到60年代才逐步获得投票权等基本公民权利。
,觉醒年代:70年代的短暂曙光与反复
转机出如今1968年《印第安人公民权法》颁布后,原住民终于能够发声抗议银幕上的扭曲形象。70年代似乎迎来了转机——1970年的《蓝衣士兵》借越战隐喻,直面美军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纽约时报》盛赞其"残酷的真实";同年《小巨人》通过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白人孤儿视角,以黑色幽默揭露屠杀真相,印第安演员酋长丹·乔治的表演令人难忘。
可惜好景不长。1988年《战争派对》原定结局是印第安青年主动投降,制片方却强行改为"疯狂攻击",显然担心观众无法接受非白人主角🎭️的理性选择。即便1990年奥斯卡获奖片《与狼共舞》启用印第安演员,叙事核心仍是那个白人救世主军官。
,《花月杀手》:百年等待的叙事革命
直到《花月杀手》横空出世,才真正实现突破。马丁·斯科塞斯团队原计划以FBI探员为主角🎭️,但在深入奥塞奇社区倾听后,毅然将叙事重心转向原住民的苦难。奥塞奇族不仅给予史料,更全程参与制作——从婚礼、葬礼到命名仪式,每个文化细节都由部族长老亲自指导。布莱克富特族演员莉莉·格拉德斯通塑造的莫莉,成为影片真正的灵魂。
奥塞奇大使查德·伦弗洛的宣言掷地有声:"不是请一两个顾问做样子,是整个社区深度参与。"疫情导致的制作延期,反而让团队有更多时间钻研奥塞奇文化,艺术家但丁·比斯-格雷森甚至在片场即兴创作传统绘画。
,百年反思:从银幕到社会的观念变迁
这一百年银幕形象的演变,恰是美国社会对原住民态度转变的缩影:从刻意丑化到尝试弥补却不得要领,非常终学会交出话语权。正如加拿大原住民导演加迪纳所言:"过去羞于承认印第安身份,如今可以昂首宣告。"《花月杀手》的成功证明,观众已准备好接受原住民作为叙事主体。
展望未来,唯有更多原住民导演执镜、编剧执笔,才能真正避免"被篡改的结局"和"被抹去的历史"。这场迟来百年的叙事革命提醒我们:每个民族都该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正如那幅未完成的画作,印第安人在好莱坞的银幕形象,终将由他们自己挥就非常后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