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除了那口甜腻的月饼,全家人围坐收看中秋晚会,俨然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新“仪式”,这本该是月圆人团圆,其乐融融的幸福时刻。
然而,今年的主流平台中秋晚会,却在开播后短短半小时内,遭遇了弹幕的“无情洗礼”:“难听”、“尴尬”等字眼如潮水般刷屏。
一场本该传递温情的盛会,意外地成了网友们集体吐槽的狂欢,从备受争议的主持阵容,到大面积疑似假唱的表演,再到令人出戏的舞台细节,这场晚会几乎在每个环节都出现了“翻车”迹象。
一个官方倾力打造的文化盛宴,为何最终以“假唱穿帮”、“主持尬聊”等话题霸占热搜?这背后,是观众对“真诚”二字的集体呼唤。
假唱“车祸现场”:当歌声与嘴巴各玩各的若论本届晚会最大的“槽点”,“假唱”无疑高居榜首——它像一道无形的裂痕,瞬间击碎了晚会试图营造的沉浸感。
最令人咋舌的瞬间出现在『檀健次』与前Beyond成员叶世荣的合作舞台。
『檀健次』演唱时,嘴型明显比播出的歌声慢了半拍,甚至在歌词唱完后,他的嘴唇仍在机械地开合,仿佛在默念下一段的歌词;
这种基础性的“音画不同步”,让观众瞬间出戏,无独有偶,演员『唐嫣』的演唱部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如果说非专业歌手的假唱尚可被部分观众“理解”为保障播出效果,那么专业歌手沙宝亮也出现口型对不上的瞬间,则彻底点燃了观众的怒火。
网友们犀利地捕捉到,整场晚会中,多数歌手的话筒还未举到嘴边,饱满稳定的歌声便已传出;而当话筒远离时,歌声却无任何衰减变化。
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红』的表演——她扎实的唱功和稳定的气息,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的声音质感,被无数网友认证为“全场唯一真唱”。
这种个体与群体的巨大反差,让假唱的疑云愈发浓重。
最有力的“实锤”来自技术层面,有音频专业人士指出,现场演唱的人声必然会带有特定的空间混响,与录音棚干声的效果截然不同。
然而,晚会中大部分歌声都“干净”得如同CD原声,与任鲁豫等主持人说话时清晰的现场环境音形成了刺耳的对比,这几乎从技术层面坐实了“预制菜”式的播放方式。
当然,晚会中也有“勇敢”真唱的演员,但结果却引发了另一种争议。
例如蒋勤勤的“大白嗓”演唱,因其缺乏技巧和情感投入,被观众评价为“听得难受”。
『于适』的表演也收到了不少差评,网友将其与不久前在大湾区晚会上的表现对比,质疑其状态下滑严重。
这种“真唱但难听”的现象,再次将晚会“重形式轻内容”、“为跨界而跨界”的弊病暴露无遗。
当节目编排为了流量和话题,不惜让不具备唱功的演员硬撑台面时,所谓的表演,便成了一种对观众的不尊重。
除了假唱风波,主持阵容的“创新”尝试,成为了晚会的另一大争议焦点。
晚会保留了任鲁豫等三位功底扎实的央视系主持人,他们台风稳健、串场大气,保证了晚会的基本盘。
然而,新加入的『谢娜』与侯佩岑,却让整场晚会的主持环节充满了不确定性。
『谢娜』,这位以活泼、甚至有些“疯癫”风格著称的湖南卫视主持人,此次一改常态,她梳起高马尾,身着红色礼服,力图展现庄重典雅。
然而,这种颠覆性的转变,却让观众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就像一个习惯了插科打诨的喜剧演员突然正襟危坐地念起哲学著作,违和感挥之不去。
在专业层面,『谢娜』虽比侯佩岑稍显熟练,但仍失误频频,最经典的一幕是她将“五仁月饼”口误成“五仁粽子”,虽然后来巧妙圆回,但基础性错误依然暴露无遗。
更被诟病的是,她在与嘉宾互动时,仍保留着惯有的“抢话”作风,频繁打断对方发言,被批评缺乏大型晚会应有的控场能力和分寸感。
相比之下,侯佩岑的处境则更为艰难,或许是由于过度紧张,她整晚都显得十分拘谨,肢体语言僵硬,微笑也仿佛凝固在脸上。
她的串词听起来像是在背诵课文,缺乏与节日氛围相匹配的自然情感流动。
一位本该活跃气氛、串联环节的主持人,自己却先“不在状态”,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晚会的凝聚力。
破碎的仪式感:从“预制晚会”到失去耐心的观众当假唱的歌声、尴尬的主持与高频次植入的广告交织在一起,观众观看晚会的体验被不断切割、打断。
大家本想在这个夜晚聆听好歌,感受阖家团圆的温暖氛围,结果却发现,自己消费的是一台精心包装却内容空洞的“文化产品”。
不过,晚会并非没有亮点和用心之处……
例如,巧妙融入“新中国成立76周年”等主题的节目,立意本身是好的;然而,节目组似乎本末倒置,忽视了“听觉体验”这一晚会最基础的需求。
这场晚会,就像商场里那些包装奢华的精装月饼礼盒,外观无比诱人,但内里的月饼却味道平平,甚至难以下咽。
引入『谢娜』、侯佩岑等话题人物,确实在前期为晚会拉动了收视和关注,但若舞台核心内容本身立不住,这种流量效应只能是昙花一现。
当表演充斥着修音痕迹,节目编排雷同乏味时,观众只会迅速失去耐心。
这些批评并非吹毛求疵,在这个连短视频平台上的普通人都敢于直面原声镜头的时代,作为国家级别的文艺晚会,为何反而容不下一点真实的声音、一次真诚的表演?
更有观众捕捉到晚会中另一个诡异细节:台下观众的掌声节奏统一且音量微弱,像是被预设好的背景音,有网友吐槽:“这比假唱还让人出戏。”
此外,尽管舞台美术设计精美,但歌手们频繁偷看提词器的眼神,以及表演环节之间生硬的转换,都让整场晚会显得支离破碎。
所谓的“团圆”氛围,在这种机械化的流程中,沦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台晚会就像“预制菜”——所有环节都被提前设定好,追求的是播出时的“零失误”,而非演出中真实、动人的“情感火花❇️”。
这种模式化的生产,直接反映在晚会的评分上,其分数从开播时的7.1一路暴跌至3.8,足见观众的不满。
要看清本届中秋晚会的问题,只需与不久前举办的“湾区升明月”晚会稍作对比。
那场晚会同样『明星』️云集,争议也存在,但一个最核心的差别在于:它坚持了“全开麦”真唱——于是,观众听到了歌手们未经精修的真实嗓音。
或许某些表演存在瑕疵,或许某些演员的唱功并不完美,但那种带有呼吸声、偶尔的走音和真实情感的演唱,充满了鲜活的“烟火气”,它不完美,但却真诚、动人。
中秋晚会的核心,从来不是一场毫无瑕疵的“声音展览”,而是一次与观众在情感上的深度共鸣。
大湾区晚会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一点:在真诚面前,完美的技术套-板反而显得苍白无力,观众能够包容创新过程中的失误,但不能容忍流于形式的敷衍和不真诚。
结语:虚假的模板,撑不起真实的团圆“节日需要仪式感,但不需要虚假的模板仪式。”这句来自网友的评论,道破了问题的本质。
当舞台表演变成走过场,当温馨互动变成背台词,仪式感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情感根基。
观众们真正期待的,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完美”舞台,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化聚会。
只有当歌手敢于真唱,主持人真心交流,节目真诚创作时,台下和屏幕前的掌声,才会是发自内心的。
希望今年的春晚,能够真正从中秋晚会的这次“翻车”中吸取教训,少一些对流量和话题的算计,多一些对艺术和观众的敬畏。
唯有如此,才能办出一台真正配得上亿万国民期待的、有情感有温度的真诚晚会,毕竟,团圆的心是真的,承载它的舞台,又怎能是假的呢?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