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撒胡
编辑|撒胡
『娱乐圈』️中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太子爷”,亲妈是金牌🥇制作人,干妈是著名导演,有着这样的资源按理说很轻松就能爆火,然而却20年不温不火。
这样的情况一直等到了中年时期,他为了妻子更改了自己的名字,谁料正是这个举动,让他很快就火爆全网,资源不断向自己涌来。
这位太子爷究竟是谁?为什么改名字后才爆火?
亲妈打压,干妈力挺
说起林雨申的出身,那真是别人梦寐以求的罗马终点,他的母亲是李小婉,圈内响当当的金牌🥇制作人,一手捧红了『周迅』、『陈坤』这样的一线大咖,他的干妈,更是大名鼎鼎的导演李少红。
李小婉和李少红,既是事业上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生活里无话不谈的挚友,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林雨申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太子爷”的标签,似乎只要他想,演艺圈的大门随时为他敞开。
但现实恰恰相反,这扇门最先被他亲妈给焊死了,李小婉深知这个行业的苦,她自己早年为了生计在工厂打过工,导演梦也曾一度搁浅,后来靠着给导演当助理才一步步熬出头,她不想唯一的儿子再走一遍这样的辛酸路。
所以,她坚决反对林雨申入行,甚至早早把他送去国外,规划好了攻读金融管理的康庄大道,而林雨申呢,因为从小目睹母亲为事业打拼的艰辛,他对这个圈子也一度充满了抵触。
转机发生在他留学期间,远离了家,他通过一部部欧美电影,意外地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当演员可以体验千姿百态的人生,这太有吸引力了,当他第一次向母亲表露心迹,得到的回答是干脆利落的拒绝。
关键时刻,是干妈李少红站了出来,她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眼里的光,劝说李小婉:“给他个机会试试吧。”她甚至大胆预言,这孩子有天赋,等到三四十岁,身上那股独特的味道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笨拙的起步与自我放逐
在干妈的力挺下,2000年,20岁的林雨申终于拿到了第一个角色,就是在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了》里,可想而知,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金融系学生,第一次面对镜头,表现得有多生涩。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次“触电”完全不理想,动作和台词根本拧不到一块儿去,这次失败的初体验,让他彻底清醒了:背景给的只是门票,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靠真本事。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他没有利用资源继续接戏,而是选择退居幕后,从最基础的场记干起,整整两年时间,他把自己扔在剧组最不起眼的位置,系统地学习表演的理论和实践。
这是一种主动放弃光环的自我放逐,也是一种对抗捷径的“笨拙”坚持,2003年,当他重返台前参演《你在微笑我却哭了》时,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夸他进步神速,他开心地跟母亲分享,得到的却是冷水。
李小婉淡淡地回了一句:“那是人家客气。”这种“打击式”教育,是为了防止他自满,也成了他必须更努力证明自己的强大动力,他的起点看似很高,实则是在最亲近的人的怀疑目光下,步履维艰地前进。
用作品为自己正名
真正的转折点在2005年,他在电影《冯齐的忏悔》中,将一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第34届国际艾美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这个提名分量极重,因为他是当年入围该奖项的唯一一位亚洲男演员,这是他第一次,不是作为“李小婉的儿子”,而是凭借作品,让“林申”这个名字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母亲李小婉的态度,也终于在2006年发生了改变,那年,她看完了儿子在《天地真情》里的表演,沉默了许久,然后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她郑重地道了歉,承认自己当初“看走了眼”。
这句迟来的肯定,对林雨申而言意义非凡,第二年,他受邀担任国际艾美奖的决赛评委,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评委之一,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依旧处于一种“戏红人不红”的温吞状态。
从林申到林雨申的蜕变
很多人觉得,一个演员的走红,充满了玄学,林雨申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事业的真正起飞,恰好发生在他改名之后,他将名字从“林申”改为了“林雨申”。
这并非迷信,而是一次深刻的身份宣言,这个“雨”字,取自他的妻子杨雨辰,杨雨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两人在一次聚会中相识,林雨申对她一见钟情,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将爱人的名字融入自己的生命,是他将家庭置于个人身份核心的公开表达,2014年,在妻子待产期间,他推掉了所有工作,全程陪伴,孩子出生后,他发文深情告白,称妻子是“幕后英雄”,并许下白头偕老的承诺。
从“母亲的儿子”到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丈夫”,这种内在身份的确立,戏剧性地催化了他的事业成熟。
新名字“林雨申”似乎也开启了他的新篇章,无论是2009年《倚天屠龙记》里被誉为“史上最帅”的杨逍,还是40岁时搭档『赵露思』火遍全网的《我,喜欢你》,都让“林雨申”这个名字与成熟、雅痞、有魅力的角色深度绑定,完成了市场的重新认知。
结语
回过头看,干妈李少红当年的预言,简直精准得可怕,林雨申如今的成功,完美印证了那句“三四十岁会很有味道”。
这种味道,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他前半生所有矛盾在他身上长期发酵、最终融合的结果,母亲的否定,让他学会了谦卑和加倍努力。家族的资源,给了他高起点和良好的审美。
漫长的蛰伏期,则为他积累了无人能及的厚度,他为人低调,默默参与着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公益活动,将生活与事业平衡得很好。
正是这些看似冲突的元素,共同“熬煮”出了他独一无二的“中年味道”,让他最终将与生俱来的“背景”,转化为了独一无二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