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一长假刚刚结束,票房总成绩定格在了18.27亿元。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小,但与去年相比,差距明显。去年的七天假期票房达到了21.05亿元,而今年的八天假期票房减少了近3亿,令人不禁感到意外。更让人吃惊的是,2025年十一档的票房水平竟然退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
今年的十一档,影院方其实是充满了希望的。他们将平均票价降到了36.6元,比去年低了3.7元,本以为票价降低能吸引更多观众前来,结果观众反而减少了。尽管票价下降,但八天的观影人次仅为5000万,比去年七天的票房还少了223万。
说实话,这并不是观众不愿意看电影,而是今年的新片表现平平,实在没有引起足够的购票欲望。大家曾对《志愿军:浴血和平》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这是系列电影的收官之作,但最终的票房仅为4.5亿元,远不及去年的《志愿军:存亡之战》,与去年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
《刺杀小说家2》也是让人失望的一个例子。第一部电影曾获得10亿票房,但今年的续集却没有延续前作的热度,票房甚至未能突破3亿元大关,远未达到预期。
然而,今年十一档最令人惊讶的现象之一是,老片《731》居然成为了第二高的票房作品。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超过20天,却能在十一假期里再收3.4亿元票房。这种情况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今年新片的竞争力较差。
当然,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小片,比如《震耳欲聋》以7.5分的豆瓣评分表现不俗,《毕正明的证明》则获得了7.4分的好评。但这些片子的票房表现却远远未能与口碑挂钩,除了《震耳欲聋》拿到1.74亿元票房外,其他两部的票房都没能突破1亿元,口碑并没有转化为票房。
今年的十一档,对于许多影视公司来说,堪称“天差地别”。一些公司能够凭借以往的积累继续缓冲,另一些则在亏损中挣扎。博纳影业就是其中一个最艰难的公司。由于上半年《蛟龙行动》票房不佳,博纳影业已经亏损了10.56亿元。而在十一档,他们仅参投了《志愿军:浴血和平》,根本没有太多机会去翻盘,短期内恢复盈利几乎不可能。
与之类似的还有华策影视和猫眼联合主控的《刺杀小说家2》,根据预测,这部影片的总票房可能只能达到4.13亿元,这意味着它可能会亏损。如果网传投资额为3亿元,这部电影无疑是亏本的。
另外,《浪浪人生》也未能打破困境,由上海亭东影业和猫眼影业主控,预测票房为3.28亿元。如果投资成本真的高达2亿元,最终的结果可能也是亏损。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在这一档期中能够喘口气。中国电影虽然主控的《志愿军:浴血和平》票房预测为2.2亿元,预计不会盈利,但凭借暑期档《南京照相馆》30亿元的票房收益,它还是能够通过对冲风险稍作缓解。
联瑞影业则显得格外亮眼,它坚持“小成本,现实题材”的路线,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今年,由其主控的《震耳欲聋》预计总票房可达2.27亿元,预计能够盈利。联瑞影业之前也有过成功的案例,比如2024年的《烟火寻常》,8000万元的制作成本最终带来了3.5亿元的票房,证明了选对赛道比盲目追逐大IP更为重要。
不过,影视行业的盈利难度加大还有一个潜在原因。一些大IP或名导演的项目,往往会在制作前期通过溢价将风险转移到上游制作方,确保自身的收益。这样一来,后期参与的公司所能赚取的利润空间就非常有限,这种现象对整个行业并没有任何益处。
票房的差异,除了和影片本身的内容质量有关,也与题材的选择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主旋律影片的表现,大家常常讨论主旋律的衰退,但其实并不是主旋律题材的问题,而是某些影片创作上过于偷懒。几年前,主旋律影片在十一档中大行其道,成为票房的“灵药”。例如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就收获了11.8亿元票房,使得主旋律成为十一档常见的电影类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影片越来越多,创作套路也逐渐变得单一,要么过度渲染宏大叙事,要么人物形象刻板,情感表达过于生硬,观众自然逐渐产生了“致敬疲劳”。
《志愿军:浴血和平》便是这样的典型,它的角色设计过于模板化,故事情节拼凑感十足,就像是吃了一道“预制菜”,缺乏新意。现在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这种形式,市场已经逐步转向“内容驱动”,如果继续依赖老套路,势必会失败。
实际上,十一档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2024年,只有一部标准主旋律电影,而今年《刺杀小说家2》和《浪浪人生》等影片类型更加多样化,明显减少了对单一主旋律题材的依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主旋律就凉了。今年十一档票房第一的仍然是主旋律影片,《731》场均观影人数为17.8人次,超越了许多新片,这也说明观众并不排斥主旋律,只是对于那些没有诚意的主旋律影片不感兴趣。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没有走传统套路,而是从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1946年南京民间影像馆的故事,最终获得了30亿元的票房。由此可见,主旋律并没有过时,关键是要创作有深度、有诚意的内容。
如果能够真正理解这些问题,十一档的复兴之路就不难找到。并不是档期不好,而是电影创作和选片的思路需要彻底改变。今年十一档的票房低迷,根本原因在于供给端的失误,没有出现爆款,腰部影片的表现也不佳,导致观众不买账。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要避免亏损,就必须精准选片,控制风险,而不是单纯追求大IP。小成本的现实题材或许才是一个好的突破口。对于主旋律影片,更不能“偷懒创作”,而是要挖掘更多细节,塑造更鲜活的人物,观众自然会给出认可。
十一档作为一个传统的黄金档期,仍然具备潜力。只要影视公司能够提供真正有质量、有诚意的好片子,减少套路,观众必定会回到电影院🎦。毕竟,在假期里,大家还是希望能有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来放松心情,关键是要有能够打动他们的作品。
尽管2025年十一档表现不佳,但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不能再依赖档期光环赚钱,内容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调整,或许下一次十一档,黄金档期的光彩能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