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国的星空》是近年来备受期待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国庆档期上映,很多人对它充满了期待。然而,尽管该片的投资额已经达到上亿元,但票房表现却令人失望,反映出电影制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虽然电影的投资无法与《刺杀小说家》《风林火山》和《志愿军》等大制作相比,但上亿的投资金额也足以证明这是一部高成本的电影。而片方的野心更是可见,他们原本计划拍摄三部曲,第一部聚焦官渡之战,第二部为赤壁之战,第三部预计将继续探讨三国经典桥段。然而,影片上映仅11天,票房却仅有6925万元,尽管预测总成绩可能勉强接近8000万元,仍然远未突破1亿元的目标。如果以1亿元的投资预算计算,这部电影至少需要3亿元的票房才能回本,这无疑意味着电影已经损失了大笔资金。
电影的投资背后,有7家出品方参与,其中主要投资方有4家,参投公司则为3家。果麦文化作为排名第一的投资方,是该片最大的资本来源。紧随其后的是光线传媒,曾出品过《大圣归来》《深海》《大鱼海棠》《哪吒》等一系列动画电影。尽管光线影业近年来致力于动画电影的制作,但除《哪吒》外,其他作品的口碑和票房表现一直存在争议,显然在制作上也无法与追光等其他动画公司相提并论。第三家参投公司是海平屋,它是易海贝创办的公司,而易海贝正是易中天的女儿。易海贝在此次电影中担任了总『制片人』的职位,而易中天也作为编剧和监制挂名,可见易中天父女在电影背后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然而,这部电影的亏损无疑会影响到易中天女儿公司未来的收益。
由于第一部的票房未达预期,易中天已经明确表示,可能不会拍摄第二部。作为76岁的长者,易中天亲自参与了电影宣传,并坐镇直播,然而,他却遭遇了不少观众的负面评价。这一幕让人不禁感慨,易中天在面对影视剧批评时的淡定,实在是少见的反应。那么,这部电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从电影的制作角度来看,光影效果和整体制作水准其实还是不错的。影片中不乏大场面战争戏份,显然制作团队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电影开头,曹操骑战马疾驰在草原的场景,与《长安三万里》有几分相似,导演和编剧似乎是想借用这一风格来表现历史人物的风采。然而,即便如此,电影的表现却未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如果《三国的星空》真能如《长安三万里》一样忠实还原历史人物,也许票房会有更好的表现。
但遗憾的是,《三国的星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没有严格遵循历史。影片集中描绘了曹操、袁绍和汉献帝刘协之间的较量,历史上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电影中,这一情节被改编为曹操和汉献帝的相互尊重。电影中的曹操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奸雄”,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忠诚的复汉复国者。这种人物设定的转变,显然偏离了历史事实,也与刘备、诸葛亮以及荀彧的人设产生了不小的冲突。
尽管易中天试图通过改变曹操形象来塑造他心中的“英雄”,但这种过度改编的尝试却让观众很难接受。对于很多人来说,曹操的历史形象早已根深蒂固,而电影中这个忠诚的“曹操”显然与大众的认知有很大的落差。或许,审核原因使得这种人物设定发生了变化,但无论如何,这种剧烈的颠覆往往会让观众产生不适,进而影响票房。
易中天在电影路演期间曾表示,电影成功算团队的功劳,失败则归咎于他个人。作为一位讲求责任感的学者,他在电影的宣传中表现出一种豁达和坦然。然而,影视创作和学术讲座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要求要更加严谨。毕竟,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多的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打动观众。而这部电影中过度的个人风格,未必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总的来说,《三国的星空》未能走出一条符合市场需求的道路。也许它需要找到一个更懂得其本质的人,来挖掘电影潜力,从而为续集铺平道路。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影片能够更加忠实于历史人物的设定,避免过多的“魔改”,也许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