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三国的星空》曾备受期待,但上映首日仅以2044.9万元的票房收场,最终票房从初期的1.13亿元预期下调至8988万元,成为了档期中的“惨败”。这部影片不仅未能实现票房上的成功,口碑虽有不错表现,却也未能避免冷遇。
影片上映前,话题“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迅速走红,彰显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影响力,同时,三国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IP也为影片提供了自然的观众基础。影片的口碑虽好,且在同档期中稳居第一梯队,然而,尽管口碑稳固,票房却并未得到有效转化。影片的初期票房并未达到预期,最终票房的下调也未能让观众满意。
《三国的星空》是一部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导演由于孟和袁原执导的三国题材动画电影。作为中国首部正式立项的三国题材动画电影,影片肩负着不小的期待。易中天的三国讲解在2005年通过《百家讲坛》一举成名,“品三国”系列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文化段子,影片上映前“荀彧的忧郁眼神”这一话题的流行,展现了强大的IP号召力。
影片制作团队不乏诚意,从多次实地考察,到对汉代风貌的还原,无论是生活、战争还是建筑的细节都力求精准。影片的配音阵容也有亮眼表现,包括“哪吒系列”的配音导演陈浩和『檀健次』等知名人物,硬件配置十分出色。
影片的叙事亮点集中在内容的细节与视觉表现上。故事背景设定在曹操起兵讨董卓至官渡之战的11年动荡时期,没有沿用三国后期的“三足鼎立”模式,而是通过袁绍、曹操和刘协的三角关系展开新视角。这种叙事方式本应提供全新的解读空间。影片通过具体化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的性格,展现了其矛盾的个性;曹操在董卓火烧洛阳时按兵不动,并且在官渡决战时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均呈现得较为清晰。刘协的形象也突破了传统的悲情皇帝塑造,呈现出一位“博闻多能”的仁君形象,令观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也是一大亮点,三国题材中的军事细节得到精细展现。无论是城池攻防战的火油罐、冲车,还是“霹雳发石车”在官渡战场上的轰鸣,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历史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步兵和骑兵的战术对决则在表现军事智慧的同时,也增添了视觉张力。
尽管影片在内容和视觉表现上具有不少优势,但导演团队的叙事把控却失误,导致这些优点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最致命的问题出现在核心人物的塑造上。易中天曾将曹操称为“可爱的奸雄”,但影片中的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缺陷的完美臣子,这种设定脱离了观众对“奸雄”形象的既定认知,显得失真。例如,汜水之战中,曹操挺身而出高喊“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英勇场面被过度放大,却忽略了曹操多疑、冷酷的一面,导致人物形象的失衡。
影片对群像的处理也是一大败笔。三国故事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核心人物,更在于那一群智勇双全的谋士和武将。然而,影片中的群像塑造非常薄弱,曹操阵营的许褚、荀彧等人物的戏份被极度削减,郭嘉、刘晔等关键角色几乎被忽视。袁绍阵营中,人物也仅限于露面,缺乏应有的历史深度。这使得三国的庞大格局和深邃人物关系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导演在“考据”与“创作”之间的摇摆,使得影片的定位变得模糊。虽然片尾展示了许多历史参考文献,表明团队做了详实的历史研究,但在创作过程中却陷入了“同人化”的误区,试图通过过度美化人物来吸引观众,却忽视了人物本身应有的复杂性和时代感。与《军师联盟》通过司马懿视角的创新叙事相比较,《三国的星空》则未能在保持人物精髓的同时实现创新,最终变成了一部四不像的“新演义”。
对于这部影片的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三国IP本身的失灵,而在于导演团队的能力不足。既没有掌握复杂历史叙事的技巧,又未能平衡个人创意与观众认知,最终浪费了易中天的学术背书和三国IP的巨大潜力。票房的失败和口碑的失利对历史题材的创作而言是一次警示:考据是基础,创新是枝叶,但基础不稳,枝叶难以生长。影片的失败,也让创作者明白,经典IP并非“躺赢”的资本,只有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才能让传统文化在银幕上焕发光彩。
此外,主投方果麦文化本有着在图书出版和文化IP运营上的成功经验,原本想通过《三国的星空》打开影视市场,但票房的失利直接反映在股价上,连续两日跌停,令市场对其影视化布局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