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剧的角度来看,谢若林是游走在多个势力之间的情报贩子,为不同的势力提供情报服务,其情报网络的价值不言而喻。余则成多次通过谢若林的情报系统获得关键消息,从而化解了多个危机,依赖这个信息来源不可忽视。然而,余则成选择杀害谢若林,显然断绝了这一重要情报渠道。这一举动从战略角度来看,增加了他的暴露风险,尤其作为卧底的身份,变得更加难以隐藏。尤其是他获取天津站情报的难度,也因此大大上升,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从剧情发展的角度看,余则成杀谢若林能够制造出较为复杂的情感冲突,突破了个人情感,牵扯到更为广泛的家国利益层面,也让剧情更加紧张悬疑。尤其是在朋友间矛盾加深的过程中,观众无疑会更加投入,情节的推进也得到了保障。然而,单纯从理性与战略角度来看,这一决策则显得相当不明智,甚至不符合人性的考量。
谢若林并非单纯的政治人物,他的所有行为都深深根植于利益之中。在得知余则成身份之后,谢若林并未泄露任何情报,因为他关心的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从每一桩交易中获得的利益。而余则成,作为他的朋友和潜伏者,在这个立场上做出了极端的选择。杀害谢若林,虽然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似乎解决了问题,但如果这一行动引发了党通局的注意,甚至引起李涯的怀疑,进而展开调查,余则成的身份暴露风险将大幅增加,后果不堪设想。
谢若林与李涯的合作,本质上是因为余则成的行动直接导致了这一局面。若不是谢若林受到婚姻中的屈辱感驱使,且余则成曾从他那里偷走了重要文件,谢若林不会轻易与李涯合作来加速对余则成的报复。正因如此,谢若林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是余则成行为的直接后果。
不过,从人性角度分析,余则成这一决定未免过于冷酷。毕竟,他和谢若林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利益合作,算得上是数得着的好友。如此一来,杀害朋友,无论从情感还是伦理层面,都会让人觉得余则成在作出这个决定时,有些过于绝情。在潜伏者的角色中,余则成面对局势时并未完全跳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黑与白、非此即彼,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而事实上,这一处理方式未必是最优的。
实际上,余则成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解决这个危机。例如,他可以利用谢若林的贪婪特点,伪造背叛证据,通过李涯之手将其“除掉”,既可以达到目的,也不会让自己亲自动手。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全自己的名声,还能有效避免让自己暴露身份。另一方面,余则成也可以通过谢若林妻子晚秋的情感线索来解开这个局面。毕竟谢若林与李涯的合作,背后有着感情层面的矛盾,余则成如果能够适时干预,利用晚秋对谢若林的情感,便能够打消谢若林的心结,让他重新回到自己这一方,为自己提供情报。
然而,这些处理方式,仅仅是站在全局角度的推测,若真身处其中,恐怕任何人在当时的情境下,都难以做到冷静和理智。谢若林作为情报贩子,若价格合适,完全有可能将余则成的身份泄露给李涯,进而将他置于极大危险之中。面对这种不可控的威胁,余则成的选择虽然极端,但也并非没有其合理性。毕竟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人性的考验往往难以避免,冷静和理智的判断几乎不可能得以完全发挥。
从这一点来看,余则成杀谢若林的决策,尽管不完美,却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他作为潜伏者,时刻面临着生死威胁,能够在危急关头迅速作出决定,采用“灭口”的方式保护自己,已经是相当高明的策略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也反映了他在潜伏生涯中积累的经验与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