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国庆档期,一部原本备受期待的电影《刺杀小说家2》却以票房和口碑双双滑坡的结果,令许多人感到震惊。票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在一周之内,原本预计的10亿票房被腰斩到仅8亿,豆瓣评分也从开分的6.8跌至5.2,成为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最低分之一。这一系列的跌幅,不禁让人质疑:曾经的票房号召力为何在这部影片中失效?观众到底对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回顾前作《刺杀小说家》,在2025年春节档的推出让人眼前一亮。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它获得了超过10亿的票房,广受好评,甚至一度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逐步赶超好莱坞的标杆。可惜,到了续集,这一切的优点似乎不再延续。《刺杀小说家2》宣称投资5亿,尽管在视觉效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被特效包裹,奇幻的异世界充满了五光十色的耀眼画面,但却因过度的视觉冲击反而让影片显得缺乏灵魂。技术固然达标,但这番视觉堆砌却让整个故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影片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展示厅,缺乏生动的创意和情感。
这样的视觉过度追求不禁让人想起一些年初在国内大城市举行的灯光秀,本意是为了展现城市的魅力,结果因光污染过度,反而让市民感到困扰。电影的效果也是如此,炫目的视觉效果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服务于故事本身,让观众在视觉体验中感受到故事的情感波动,而不是被无休止的数字特效所淹没。
再看影片中的人物设定,尤其是大反派赤发鬼的转变。原本他是一个纯粹的恶人,却在续集里被试图塑造成一个有悲剧色彩的复杂角色。理论上,这样的设定常见于成功的续集影片中,像《教父2》通过展示维托·柯里昂的成长,让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然而《刺杀小说家2》却把这一转变做得生硬乏力,赤发鬼的“洗白”仅仅通过几段回忆和一些台词表达出来,结果不仅未能让角色立体化,反而消解了第一部所建立的强烈对立关系。这种突然的反转,给观众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强烈的不适感,仿佛电影的编剧在懒散地用一个惊天秘密替代了扎实的角色塑造。
主角🎭️路空文的角色设定也令人尴尬。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任务竟然是自我怀疑与否定,『董子健』虽然拼尽全力表演,但即便是顶级演员也无法挽救一个毫无个性的工具人角色。路空文在整部电影中像个机械的NPC,完全没有展现出创作者应有的灵魂与思考。这样的角色设计,是当下国产电影中一个典型的通病:过度依赖数据和算法,试图从市场调研中提炼出所有观众喜爱的元素,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将这些元素拼接到一起。
《刺杀小说家2》中的各种流行元素——如漫威式的幽默、好莱坞式的团队作战、以及网络文学的爽点设置,单独看都不错,可一旦混杂在一起,便变成了四不像。尤其是影片模仿漫威电影的风格,在关键时刻插入冷笑话,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银河护卫队》或《雷神》中可能很有趣,但放在东方奇幻的背景下却显得格格不入,完全不符合故事的调性。更具讽刺性的是,好莱坞自己也在反思这种模式的弊端,漫威的第四阶段票房下滑便是因为观众对这种过于公式化的套路感到审美疲劳,而我们的电影人却依然在走这条老路,导致的尴尬局面令人不忍直视。
事实上,电影的技术手段可以学习、制作流程可以引进,但电影的核心——故事的灵魂和文化内核,必须是原创的。如果一个电影仅仅依靠华丽的包装掩盖内容的空洞,那最终结果往往是市场用脚投票。《刺杀小说家2》票房的崩盘或许能为一些投资人和创作者敲响警钟:观众不是傻子,他们能够辨别一部电影是否用心。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技术上,电影的本质应当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炫耀。当电影被当作商品制造,而忽视其艺术的深度与情感时,创作者已经为电影本身完成了“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