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校园喜剧”时,指的是故事背景设定在高校或大学校园的电影。几十年来,校园喜剧一直是个热门类型,尽管其鼎盛时期实际上是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这类电影往往采用“草莽与精英”的对立模式,就像《疯狂高尔夫》那样——不过,《疯狂高尔夫》本身并不是校园喜剧。
大量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大学,其实很合理,因为长期以来,观影人群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少年。而这些喜剧片也往往与大众印象中高等学府的理性氛围不同,并没有那么成熟、睿智。
另外,这份片单中肯定会包含一些内容“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电影,毕竟许多老派喜剧里的性别歧视或恐同元素,现在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但需强调的是,单个笑料(哪怕是不恰当的笑料)并不能定义整部电影。
《天才作反》(1985)
《天才作反》里的主角🎭️们,属于教育光谱的另一端。如果说《动物屋》中德尔塔兄弟会成员的平均绩点(GPA)低到被学校开除,那《天才作反》则聚焦于一群极其聪明的学生。
年轻的米奇・泰勒只有15岁,却考入了名牌学府太平洋理工学院=。在学校里,他和克里斯・奈特成了室友,后者由方・基默倾情演绎。
在转型出演剧情片之前,基默其实是位极具天赋的喜剧演员。奈特虽是个天才,却也爱胡闹,正是这种“叛逆劲儿”帮米奇放松下来,慢慢适应大学生活。
《天才作反》笑点密集,也充满了校园恶作剧情节,但它采用了与《动物屋》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呈现这些内容。影片没那么粗俗,里面的学生总体上更讨喜、更友善。
片中的“反派”(如果能这么说的话)是杰瑞・哈撒韦教授,由威廉・阿瑟顿饰演——只要你听过这个名字,就知道他能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
《完美音调》(2012)
很多校园喜剧都把重心放在男性♂️角色上。要知道,多年来,除了浪漫喜剧,大多数喜剧片都以男性♂️为主导,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完美音调》却明显将视角转向女性♀️,由多位女性♀️角色担纲主角🎭️。不难推测,《伴娘》的成功余温仍在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发酵,才催生了这部以女性♀️为主角🎭️、风格大胆的校园喜剧。
瑞贝尔・威尔森凭借《完美音调》实现了演艺事业的突破,但安娜・肯德里克才是影片名义上的主角🎭️。她的角色相对沉稳正经,让其他演员得以扛起荒诞、粗俗的戏份。
值得一提都是,整部电影围绕“无伴奏合唱”展开,所以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题材,那可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重返学校》(1986)
罗德尼・丹杰菲尔德上大学——光是这个设定,或许就能成为《重返学校》的完整企划,并且直接获批开拍。你只需把一个早已定型的喜剧人设,放进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框架里。
凭借这种思路,这部成本仅1100万美元💵的电影,最终斩获了9100万美元💵的票房。电影海报上就只有罗德尼・丹杰菲尔德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形象!片方太清楚自己要卖什么了。
丹杰菲尔德饰演的桑顿・梅隆是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的儿子正要去上大学。桑顿自己从没读过大学,如今又坐拥财富、无事可做,于是决定和儿子一起入学。接下来的剧情,就是他上演各种“丹杰菲尔德式”的搞笑桥段。
此外,Oingo Boingo乐队和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也在片中客串亮相。比利・扎布卡饰演一位傲慢的大学跳水『明星』️。哦,还有个小彩蛋:年轻的小罗伯特・唐尼也在片中出镜,这是他早期的角色之一。
《各有少年时》(2016)
这部较新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往昔校园喜剧的“致敬”,故事背景甚至就设定在1980年。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成名作、经典高中校园电影《年少轻狂》,正是取材于他在得克萨斯州的少年时光,打造成了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休闲喜剧”。
而当林克莱特进入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就读时,他是靠棒球奖学金入学的——这次,他又将这段经历融入到了《各有少年时》的创作中。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所虚构的得克萨斯州大学,主角🎭️杰克・布拉德福德是刚入学的新生,凭借棒球奖学金成为校队投手。
剧情围绕学生们搬入宿舍后、开学前的几天展开:他们参加派对、喝酒、去俱乐部,偶尔也打打棒球。这部电影堪称“松弛感校园混沌日常”的真实写照,而导演林克莱特在这类题材的把控上,鲜有敌手。
《趾高气扬》(1932)
事实证明,《动物屋》并非校园喜剧的“开山鼻祖”。这类电影的历史其实悠久得多。事实上,很多好莱坞早期喜剧片的背景都设定在大学。
1932年的《趾高气扬》就是其中之一,主演正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思兄弟。虽然《趾高气扬》不如《鸭羹》那么经典,但其中的笑点依然不少。
格劳乔・马克思饰演赫胥黎学院的新校长,他的儿子弗兰克(奇科・马克思饰)是该校的学生。弗兰克建议父亲招募职业橄榄球运动员加入赫胥黎学院校队(虽然这算作弊,但管他呢),以便击败宿敌达尔文学院。
然而,在典型的马克思兄弟式混乱中,奇科・马克思和哈珀・马克思饰演的角色意外被招募进校队。影片的高潮,上演了一场堪称电影史上最混乱的橄榄球比赛。
《动物屋》(1978)
当提到“校园喜剧”或“粗人对决精英”时,你很可能会立刻想到:“哦,就像《动物屋》那样?”这部影片堪称这类电影的典范之作,它引领了70年代喜剧的潮流,至少在大银幕上如此。
《动物屋》承袭了《国家讽刺》杂志和《周六夜现场》的犀利幽默,并将其带入了电影世界。
影片由约翰・兰迪斯执导,聚焦于虚构的费伯学院里德尔塔兄弟会的一群“糙汉”。他们办派对、寻欢作乐、捉弄古板的院长——这些情节后来都成了校园喜剧片的代名词。
《周六夜现场》初代卡司成员之一约翰・贝鲁西凭借本片跻身电影『明星』️行列。影片还衍生出一部电视剧,并催生了不少模仿之作,但没有一部能复刻《动物屋》的巨大成功。
《茶水男孩》(1998)
坦白说,亚当・桑德勒只拍过一部校园喜剧,这点还挺让人意外的。《茶水男孩》其实是他早期两部主演作品《超龄插班生》和《球场古惑仔》的结合体:既有教育元素,又有体育元素,桑德勒还在片中饰演了一个他标志性的怪咖角色。
鲍比・布歇是路易斯安那州一所大学橄榄球队的茶水工。他成了队里众人嘲笑的对象,总被欺负;但人们后来发现,当鲍比生气时,他能将怒火转化为赛场上的“毁灭性力量”。
就这样,鲍比成了球队的防守『明星』️。当然,这本质上是一部体育喜剧,但它也充分挖掘了大学校园环境和大学生活的特点。电影本就该多元共生、“身兼数职”嘛!
《单身男子俱乐部》(2003)
自《动物屋》之后,没有哪部校园喜剧能像《单身男子俱乐部》这样对电影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部电影催生了众多模仿者,也助力威尔・法瑞尔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哎呦,还有文斯・沃恩!
影片讲述了三个三十多岁、对生活不满的男人,决定创办一个大学兄弟会,随后一系列“兄弟会闹剧”接连上演。
《单身男子俱乐部》中有很多台词成了“名场面”,也收获了大批粉丝。不过,有些粉丝或许格外偏爱影片中我们并不认同的某些元素。托德・菲利普斯的另一部电影《宿醉》亦是如此——该系列发展到第三部时已彻底走样,几乎成了嘲弄前两部电影粉丝的“敷衍之作”。
抛开这些小争议不谈,《单身男子俱乐部》能入选是有原因的:威尔・法瑞尔的表演足以掩盖影片的诸多不足。
《龙虎少年队2》(2014)
电视剧版《龙虎少年队》是一部严肃的剧情片,讲述长相显年轻的警察潜入高中办案的故事。而电影版则借题发挥,将这个设定作为跳板。
电影《龙虎少年队》本质上是一部高中喜剧,既包含对原版电视剧的元幽默,也调侃了好莱坞炒IP的现象。这部电影大获成功,于是续集应运而生:这次,主角🎭️们来到了大学,为校园喜剧带来了新的诠释。
诚然,《龙虎少年队2》重复了第一部电影中的很多笑话和桥段,只是将背景从高中换成了大学。不过,影片至少利用“春假”这个元素制造了一些新笑点。
《龙虎少年队2》确实很精彩,单论搞笑程度,它和第一部不相上下。同时它也证明:或许两部就够了,此后再也没有推出第三部。
《律政俏佳人》(2001)
对千禧一代来说,校园喜剧的代表作或许非《律政俏佳人》莫属。
艾丽・伍兹是个活泼开朗但有点物质的姐妹会成员,在遇到男友之前,她的生活重心几乎全在校园里。后来,男友和她分手,去哈佛法学院“认真搞事业”,艾丽才意识到校园生活之外的人生迷茫,于是也决定申请哈佛法学院。
在这个过程中,艾丽变得更有目标、更有主见,实现了个人成长。她甚至还展现出了出色的法律才能。当然,这部电影也非常搞笑。
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艾丽・伍兹堪称光芒四射。《律政俏佳人》既搞笑又温馨,还意外地有深度。对喜剧电影来说,这并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