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26 年最受期待的历史战争大片,《澎湖海战》自 2024 年 12 月底杀青后便持续占据话题榜。
作为 2026 年最受期待的历史战争大片,《澎湖海战》自 2024 年 12 月底杀青后便一直受到影迷的关注。
之前暑假去电影院🎦的朋友,应该都在映前看到过它的贴片预告吧?
短短 4 个字,掷地有声。
当时都以为这是要即将上映的节奏,结果过完十一也没等来消息,看这架势,大概率是要延期到明年了。
不过,即便没定档热度也丝毫不减,这部聚焦清朝统一台湾关键一役的作品,早已跳出单纯的影视讨论。
今天就结合现有信息,拆解这部未映先热的大片,看看它如何用硬核制作,讲好一段关乎国家统一的厚重历史。
01
能让观众持续期待的《澎湖海战》,它的底气就来自于对历史的敬畏与较真。
从 2025 年 8 月立项到去年底正式杀青,剧组前前后后花了 34 个月时间做足功课,光查史料就看了上百万字,为的就是还原 1683 年那场决定台湾归属的关键海战。
这场战役不像郑成功收复台湾那样广为人知,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实现对台湾实际管辖的关键一步。
所以,容不得半点敷衍。
为了呈现真实的海战场景,剧组堪称造船狂魔,1:1 复刻了 50 艘明清代战船,其中有12 艘长达 40 米。船上的木头、铆钉全部按照古法打造,如此精工细作,并非只做道具摆设,大部分的战船在拍摄爆破戏时被炸毁,仅少数残余被博物馆收藏留存。
拍摄场地的搭建同样下足血本,据说在福建泉州海边造了 2.8 万平方米实景,又在江苏无锡搭起数万平方米的码头,还围建了近 3 万平方米的露天蓝幕摄影棚。
为了模拟海浪颠簸,剧组自主研制 7 组国内最大的数控运动平台,每组能承载 150 吨以上的战船运动,这才有了镜头里战船起伏、炮火交织的真实质感。
更戏剧性的是自然环境的加持:拍摄期间剧组经历了 46℃ 高温的“蒸煮模式”、两次十级以上台风袭扰,还有数十次狂风暴雨。
连导演郑保瑞都调侃“天让我拍什么,就拍什么”,这些意外反倒还原了海战环境的变幻莫测,也算歪打正着了。
02
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老中青三代同框,既有演技派压阵,又不乏流量加持。
王学圻、胡军、杜江、耿乐等实力派撑起主线剧情。
台湾演员黄曦彦的加盟让阵容更显多元,还有香港动作演员伍允龙、安志杰的参演。
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赵丽颖』和『易烊千玺』的特别出演和客串加盟。
两人虽戏份不多,却凭借高人气多次带动影片登上热搜,无形中让这段关乎统一的历史故事,触达了更广泛的受众。
03
《澎湖海战》的价值,远不止于呈现一场震撼的古代海战,更在于它揭开了一段被忽视的“统一密码”,填补了大众对台湾归属历史认知的空白。
这段历史,其实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续集: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把台湾夺回来后,将其作为抗清基地。但随着他病逝,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先后掌权,郑氏集团逐渐形成割据态势,让台湾陷入与大陆割裂的困境。
到 1683 年,康熙任命熟悉海战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进攻澎湖,这里是台湾的海上屏障,拿下澎湖,便等于打开了统一的大门。最终施琅在澎湖大败郑军主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选择投降,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首次实际管辖。
这段历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跳出了反侵略的常规叙事,聚焦国家统一这一核心主题,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影片对这段历史的呈现,正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生动诠释,这也是被认为呼应现实语境的关键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回避历史争议,主角🎭️施琅先效力郑氏、后归降清廷的特殊经历,曾引发 “功臣” 与 “降将” 的评价分歧。如何平衡这种争议,既还原人物的复杂性,又传递统一的核心立意,正是影片超越普通战争片的深度所在。
04
影片的另一大看点,是香港导演郑保瑞的风格转型。
从他此前的代表作《智齿》《九龙城寨之围城》来看,比较擅长用凌厉的镜头语言展现复杂环境与人性挣扎,尤其擅长在封闭空间里营造张力。
这种风格或许能为历史战争片带来新意,但挑战同样存在。
澎湖海战涉及的朝堂博弈、海战战术、历史评价等多重维度,既要保证历史准确性,又要兼顾戏剧冲突,对他的叙事能力,是极大考验。
05
目前影片虽然还没官宣定档,但爆款潜质已经很明显了。
一方面,近年院线里,古代海战题材的大制作很少见,50 艘古战船 + 实景爆破的配置,单看视觉效果就很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