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这部剧在2009年4月播出时,讲述了许多历史背景,其中一位关键人物是沈醉——一位曾担任保密局云南站少将站长的老将,最终在1996年去世。遗憾的是,沈醉未能看到电视剧中的老同事、老朋友吴敬中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假如沈醉活得更长,看到那一幕,或许会觉得触动万分——剧中廖三民抱着李涯跳楼的情节,灵感来源于沈醉的真实经历。那一次,沈醉被地下党的人抱着从楼上摔下,差点丧命。
沈醉在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中详细讲述了自己那次险象环生的坠楼经历。他眼睛几乎被竹竿挑了出来,虽然侥幸捡回了命,但也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参与抓捕地下党。沈醉的故事和李涯的历史原型李俊才有不少相似之处。李俊才在接管吴敬中留下的残局之前,曾任过保密局华北军政督察组第二科上校科长,以及天津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少将副处长。吴敬中在天津解放前逃亡,背负了许多责任,毛人凤更是把这些烂摊子丢给了李俊才。李俊才并不情愿,且常常给毛人凤发电报要求撤离,但毛人凤的回应总是简短且冷酷:“现已无机可派。”
李俊才在1938年考入临澧特训班,当时的教官是吴敬中,行动术的教官则是沈醉。实际上,李涯(即李俊才)接过“老师”的烂摊子,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与《潜伏》中的设定非常相似。沈醉和李涯一样,曾经在稽查处任职。当时,戴笠亲自交代沈醉任务时说:“我把你派到警备司令部,不是让你去抓小偷强盗的,你懂吗?我们是保卫委座的安全,抓异己分子才是重点。”
其实,沈醉和李俊才的背景类似,都是“军统科班派”的特务,他们在“行政派”的毛人凤眼里并不被待见。因此,沈醉被派去云南,而李俊才被丢在天津背锅,这背后是毛人凤为了保全自己而做出的战略选择。毛人凤把这些“科班出身”的特务推向绝境,甚至有意把他们赶尽杀绝,以便在自己的“江山帮”逃离时省下机票。
说回李涯的坠楼事件,李涯在抓捕廖三民时过于松懈,他竟然没有采取合适的防备措施,这也导致了他自己陷入了险境。如果沈醉看到这一幕,必定会批评他的草率行为。沈醉曾在特训班中反复强调过:“如何带着被捕者下楼,这事儿可得讲究技巧。不能走在前面,更不能走在后面,否则会被反抗者从楼上推下来。”
沈醉的这些经验教训都来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回想1934年,当时沈醉刚刚成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大队的少校组长。那时候,他的任务是抓捕地下党。沈醉年轻力壮,自信满满,但在与地下党对抗时,却没想到敌人比他想象中更顽强。某次,沈醉带着队员摸进地下党的窝点,结果发现人已经不在。正当他准备离开时,沈醉却发现天花板上有个小窗,爬上去后,他终于发现了藏匿在烟囱旁的地下党。两人激烈搏斗起来,沈醉一度认为自己胜利在望,然而那个地下党突然抱住沈醉,和他一起从三楼摔了下去。
沈醉侥幸落在二楼的晒衣竹竿上,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左眼。当时的队员急忙用烟丝止血,并把他送到医院进行紧急救治。最终,沈醉虽然保住了眼睛,但他深知自己差点丧命,并决定以后不再轻易冒险。他在回忆录中提到:“躺在医院里,我反复思考,如果这次摔死了,那么一切名利地位又有何意义呢?”
沈醉的这次险遭并不幸,李涯却没这么幸运。若是李涯能及时被送医抢救,或许还能生还。但吴敬中的反应却极为冷漠,他似乎对李涯的死并不感到太大关心,甚至可能内心暗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对待“工具人”的态度,揭示了吴敬中的冷酷与心机。
沈醉的故事提醒我们,特务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有生命的危险。而那些身处权力斗争中的人,往往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停下来,甚至可能从中获益。李涯和沈醉的命运,也许就是特务生涯中的冰山一角,充满了权谋、背叛与无情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