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评分榜再掀风波:于和伟9.8分败给余皑磊,隆妮演技尴尬却获满分?这份引发全民热议的榜单背后,藏着影视圈非常丑陋的真相。
当我连追完《沉默的荣耀》,豆瓣给了四星评分,但朋友圈却只敢推荐两星,分裂的评价正是源自剧中那些让我感到窒息的尴尬演技。
在各大论坛疯传的这份评分榜中,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审美出了问题。于和伟的9.8分屈居第二还算合理,但隆妮那场被观众调侃为尬出天际的美人计戏,竟然获得满分,和其他老戏骨平起平坐?
这不禁让我想起某『制片人』的私下吐槽:如今的好演技标准,从‘演得像’降到了‘演不垮’。
当我们为余皑磊一个眼神、于和伟的一次手指微颤所惊艳时,却有人把记住台词当作了演员的敬业标准。
这种标准的倒退,直接影响了评分。在我观察下,这份评分榜中的几位争议演员,其粉丝在『社交媒体』上的控评行为尤为活跃。
在某影视论坛上,给隆妮辩护的帖子中,近七成评论来自半年内注册的新账号。这种数据污染已经成为扭曲演技评价的非常大元凶。
不得不说,于和伟在剧中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的克制。他非常震撼我的,不是那些大段台词,而是他得知战友牺牲后的那一幕:孤身一人在书房,缓缓拿起战友遗留下的怀表,手指轻轻摩挲。没有眼泪,没有哀嚎,只有微微滚动的喉结,再深吸一口气,把怀表收进抽屉。不到二十秒,却让我感受到了无声的悲痛。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表演会输给余皑磊?
这与如今观众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在短视频时代,外放、张扬、极具冲击力的演技更容易留下印象。而于和伟那种细腻的内心戏,往往容易在二倍速观剧的潮流中被忽视。
这不仅是于和伟的困境,也是所有擅长收着演的演员面临的挑战。
隆妮饰演的黎晴,毫无疑问是整部剧的非常大败笔。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位演员能屡次获得重要角色?
当下影视行业正处于寒冬,投资方为了减少风险,偏向于选择带资进组或者平台推荐的演员。这导致了《沉默的荣耀》中一个怪现象:老戏骨负责撑起艺术质量,而某些演员则在满足资本需求。
这与《觉醒年代》的选角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导演张永新曾明确认为:选角的首要原则是形神兼备,绝不将就。而如今,不将就正逐渐让位于不得已。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选角思维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演技不够的演员通过大制作刷履历,积累的资历又成为他们争取下一个重要角色的筹码。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新人,却连试镜的机会都没有。
这份评分榜的争议,实际上揭示了更深层的问题:现阶段的影视评价体系正逐渐失去公信力。
我在追踪这部剧的舆论时,找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上,隆妮的评分高达9.5;而在知乎这样的年长用户聚集地,她的评分却低于及格线。
这种评分的极端分裂,意味着不同评价平台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信息茧房。
更严重的是,评分本身也开始变成了粉黑大战的工具。在某评分平台上,许多给隆妮打低分的用户,竟是在剧集首播当天就留下了评价,显然超出了正常观剧的范围。
当评分不再反映真实观剧感受,而是成为立场站队的工具时,我们还能依赖什么来判断一部剧的好坏?
数据显示,《沉默的荣耀》中隆妮出场的回看率远低于其他剧情段落。观众已经开始用指尖投票——快进,成了非常直接的差评方式。
这种来自观众的真实反馈,或许比任何评分都更有说服力。我身边的朋友们也认为,他们在推荐这部剧时,都会特别提醒:看到隆妮的部分,记得快进。
这种选择性观看的现象,其实标志着观众审美的成熟。大家不再全盘接受制作方给予的内容,而是学会了自己做编辑,从充斥着注水内容的剧集中提炼精华。
关掉播放页面,我脑海中浮现出于和伟那段精彩的无声表演,也想起隆妮那些令人出戏的片段。这种观剧体验的分裂,或许正是当下影视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当混日子的演员退场,只有好剧本和真演技才能重新回到舞台。而作为观众,我们每一次理性的批评,每一次果断的快进,都是在为影视的未来投票。
毕竟,真正的演技无需满分证明,它能穿越屏幕,直达观众的内心。而虚假的评分,终将在时间面前暴露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