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陈凯歌 中国内地导演、监制、『制片人』、演员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今日霍州“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嘉宾简介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祖籍福建长乐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监制、『制片人』、演员。
1984年执导电影首作《黄土地》,该片获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87年凭电影《孩子王》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1993年,执导的文艺片《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1998年执导电影《荆轲刺秦王》 。2002年凭电影《和你在一起》获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同年凭电影《和你在一起》获第5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2005年,执导的电影《无极》提名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2008年获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 。2010年执导电影《赵氏孤儿》,同年获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2013年,担任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2015年执导电影《道士下山》。2016年,执导电影《妖猫传》。2018年获第3届澳门国际影展电影精神成就奖 。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同年担任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 。2025年凭《我和我的祖国》获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提名 ;9月执导的微电影《淑贞》上线;10月导演、监制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2022年,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2春节大联欢》。]2023年导演剧情片《志愿军:雄兵出击》 。2024年凭《志愿军:雄兵出击》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2025年,执导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正式上映。
由中影集团领衔出品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累计票房已突破6亿,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584.5万。电影自上映以来一路领跑同档期,凭借稳健的长尾效应持续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一同感受志愿军精神的鼓舞。影片在各平台高分持续,凭借英雄群像的鲜活塑造、作战奇观的震撼呈现、真实历史的用心还原等多维度的匠心打造,收获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好评,获赞“系列最佳”!不少观众称赞“电影是长辈们的回忆,也是年轻一代的必修课”“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以后很难看到这样的战争片了”。电影全国热映中。
人物群像弧光与真实历史底色交融 打造“中国人的英雄史诗”
作为《志愿军》系列的终章之作,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叙事与人物塑造的细腻刻画之间达成巧妙平衡,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充满了动人的弧光:李晓(『张子枫』 饰)一路从联合国会场走到铁原战场,又走上这一部的谈判场,经历与亲人战友的诀别之痛,她也从青涩变得愈发沉着坚强,蜕变为独当一面的翻译官;林月明(『宋佳』 饰)承受着病痛折磨,但她在谈判桌上依旧字字铿锵,对敌人的一切挑衅予以有力回击,坚守和平的热望并为之奋斗一生;吴本正(『朱亚文』 饰)从最开始那个理想化的科学家淬炼成铁骨铮铮的战士,更加理解了武器对作战的重要性,更好地投身于军工建设之中;孙醒(陈飞宇 饰)始终带着松骨峰三连的精神,扛住了一场场硬仗,也向敌人喊出志愿军捍卫和平的决心,完成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杨三弟(张宥浩 饰)也从开始时的愣头新兵一路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他的相机📷️从记录牺牲到定格笑脸,承载着这段峥嵘历史最鲜活的纪念;赵安南(肖央 饰)一心想着送满一百趟物资就回家,却为了责任毅然踏上第一百零一次征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曲生命的壮歌,他们的故事连缀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份不可磨灭的英雄谱。电影将镜头对准那段峥嵘岁月中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让他们的无畏身影得以跨越七十余年,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影片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构成了电影史诗质感的坚实基底。这一部在展开“边打边谈”双线叙事的同时,将镜头深入历史肌理。上甘岭战役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再现于大银幕时,依旧令人震撼,不少观众称“看到黄继光堵枪眼时泪目了,感觉历史书上的文字多了一层温度”。而坑道内智慧的较量、细菌战中的残酷与牺牲、“绞杀战”下铁道兵的惊人壮举......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样随着电影徐徐铺陈,成为大银幕上前所未见的奇观,很多观众表示“看完电影大开眼界,了解了不少历史冷知识”“原来抗美援朝背后还有这么多令人惊讶的历史”。影片对多线战场的全方位描摹,对姚庆祥、史阜民等真实历史人物事迹的真诚体现,汇聚成一幅更为完整立体的抗美援朝历史图景。影片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让鲜活可感的角色置于其中,人与历史交融,群像与时代共振,在战争片冷冽的底色上显露出独特的人文温度,打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史诗。
三部曲家国情怀感染全民 各行业联动共同传承英雄精神
《志愿军》系列三部曲历经五年的打磨,陪伴观众走过三年光阴,不仅塑造了银幕上的史诗故事,更与银幕外的千万观众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结,影片被很多观众称之为是“三部曲情感的升华”,和家人一起观看《志愿军》也成为很多人每年一期一会的独特仪式感。影院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这堂“生动的历史课”,更有不少“银发族”带着家里的老物件前来,眼含热泪,心生感怀,散场后也不忍离开。许多观众忍不住二刷三刷来重温这份家国情怀,更挖掘出了不少隐藏细节:红色石头象征着和平、三部曲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的首尾呼应、李晓的家门钥匙见证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感的交织……这股源于观众的深厚情感,让电影超越影像本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凝聚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当天,电影官方发起了“给志愿军们写一封家书”的特别活动,联动三部曲演员以及一众上宣媒体、微博各领域账号共同参与,号召大家将内心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寄托于文字,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对志愿军战士的致敬之情。此外,电影还与国资委联动,与一众中国军工企业一同致敬军工人,为大国重器点赞,让观众看到昔日“吴本正”们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已在今日的钢铁洪流中成为现实。同时,影片中不同战线的英雄事迹也深深鼓舞着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医护人员、运输司机、铁路基建人员……片中战士们的无畏坚守与当下工作者之间构筑起跨越时空的感召和共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影热潮,这份志愿军精神将流淌在新时代的奋斗者心中,薪火相传。
陈凯歌导演曾分享“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万家灯火如你所愿”,而三部曲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以不忘报以回响”。《志愿军》三部曲以其恢弘的视野、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制作,全景式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也点燃了对“最可爱的人”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三年间,这份敬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凝聚成明亮的精神火炬,这是电影最大的意义,也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这一重要节点留下的,最宝贵的回响。
摘自《杨君访谈国际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