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暑期档,年代剧《生万物》中的“大脚娘”一角意外走红。这位操着鲁南口音、身形微微佝偻的农村妇女,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笑点与泪点。然而,最初没有人知道扮演她的演员是谁。直到观众在网上询问“大脚娘是不是由当地人饰演”时,迟蓬这个名字才渐渐被大家记住。她塑造的“大脚娘”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非依赖于夸张的表现,而是细腻的表演和生活中的真实感。
有一场戏,儿子同意娶绣绣时,大脚娘突然从椅子上“噌”地站起来,又迅速坐回去,偷瞄老伴的眼神,藏不住心中的窃喜。按常规来说,这一段戏也能顺利过关,但迟蓬却选择在这些小动作上多下功夫,把农村母亲的疼爱、依赖丈夫的微妙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更贴近那个年代的人物形象,迟蓬自己主动要求加入鲁南口音。刚开始时,她的口音过于浓重,甚至连搭档林永健也被带偏了,导演不得不让她稍微收回些许。她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台词上,而是通过琢磨每一句话,精心调整,改掉“但是”和“也许”等书面用语,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替代。
记得有一次拍摄争执戏,剧本中写的只有“女大三抱金砖”,林永健顺势接了句“你比俺大九岁”。迟蓬本来打算按照剧本说“你还赚了呢”,但她发现这样的话语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口气,于是在第二次拍摄时,她调整成了“咋的,三堆砖呢”。就这一句,戏的趣味性立刻提升,迟蓬精准捕捉到那个年代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迟蓬从1982年拍摄第一部电影《红线》正式踏入演艺圈,三年后的《红叶,在山那边》让她凭借最佳女配角奖收获飞天奖。当时,她不过二十多岁,本该趁热打铁接更多主角🎭️戏,但为了照顾家庭,迟蓬几乎十年未拍任何作品。尽管如此,她并未因此被遗忘,复出后,她仍然从配角开始,一步步打磨自己的演技。
2013年,凭借《百鸟朝凤》中的师娘角色,迟蓬成功入围金鸡奖。在颁奖典礼上,倪萍在众人面前为她打抱不平,镜头扫到迟蓬时,她不好意思地捂住了脸。在随后的采访中,她谦虚地说,“我当时觉得,戏也没这么好,没得奖也没关系。”她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在如今的『娱乐圈』️已相当罕见。迟蓬的专注与敬业,并非空口承诺,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的。
拍摄《沂蒙》时,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妇女的生活,迟蓬亲自扎进乡村,体验最真实的生活。她甚至专门购买了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画集,研究农村人物的生活细节。她为角色投入的每一份细心,都体现在作品中的点滴细节。例如,在《沂蒙》中,她用肥皂水洗头,以此让头发看起来更加硬挺,不反光,更符合农村妇女的形象。这一技巧,她后来也应用在了《生万物》中的“大脚娘”角色上。
在拍摄大脚娘和面的一场戏时,原本剧组提供的是白面,导演指出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好的面粉,要求更换成糙面。迟蓬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重拍时,揉面的动作轻了许多,甚至在旁边的小细节上,她也有自己的设计——例如媒婆吃面的场景,她坐在角落里轻轻咽口水的动作,都是迟蓬亲自安排的。
导演刘家成曾评价迟蓬:“她能把细节揉进角色里。”这句话精准地捕捉了她的表演风格。如今,许多演员热衷于追求快速的“入戏”效果,然而迟蓬却更注重让角色“慢慢升温”。正如她自己所说,“角色应该站在前面,演员是后面的阴影,最好把她俩叠在一起。”
与镜头前的角色形象相比,迟蓬的私下生活显得十分朴实低调。拍戏时,她常常会在片场静静观察倪大红、秦海璐等演员的表演,耐心学习他们如何设计角色。尽管她曾表示不玩『社交媒体』,但《生万物》大火后,她还是开了微博,第一条微博就是感谢大家对“大脚娘”的喜爱,并表示,“没有大脚娘,谁会知道迟蓬是谁”。
有次采访时,迟蓬透露自己的日常生活:“窝窝囊囊的,怎么省事怎么来。”她不喜欢与太聪明的人交往,怕自己跟不上他们的步伐。这种真诚和不做作的态度,使得她能够更加专注于表演,不受外界的影响。有人问她,是否会因长期扮演配角而感到委屈,但迟蓬却表示:“每个角色都有它的价值。”
在《小巷人家》中,她塑造了一个重男轻女的恶婆婆形象;在《幸福到万家》里,她则饰演一个心思细腻的婆婆。每个角色,她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状态去演绎,展现出人物的独特性。她常引用自己学员班老师的话:“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她的表演,正是这种理念的真实体现。
迟蓬的表演,就像是一锅慢炖的“稀饭”,不急于煽情,也不刻意追求曝光,而是将角色的温度一点点地熬出来。观众记住的,已不再是她本人,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她将他们深深地刻画在观众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