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袁伟豪晒回TVB视频称是为新节目看表演道具车,话里话外却仍是“无剧可拍”,他早前直言高层并未伸手相助
他不是没红过
2016到2019年,凭《城寨英雄》《使徒行者2》《铁探》走到台前,2018年靠《栋仁的时光》拿下大马、新加坡双料视帝,台庆红地毯上他笑得灿烂,像是要一路顶到“视帝”
风向变得很快
说白了,2025年他与富二代张宝儿结婚,外界贴上“亿万驸马”“吃软饭”的标签,质疑声没停过;
2022年TVB高层大换血,力挺他的派系退居二线,加上他曾怒怼网友,形象直线受损,资源跟着走低
他在节目《小鸿吹水站3》上吐槽,公司人事变动后自己的出镜率大幅下滑,主持人追问曾志伟、乐易玲是否帮过忙
他回了句“当然没有”,这句话挺凉
数字更扎心
2023年他只在两部戏里演配角,2024年TVB零作品输出,连他自己都自嘲“连街边广告都没得拍”;
他明说2025年没有新剧存货,事业进入低谷
重返电视城那天,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跟工作人员确认车况,画面里是熟悉的走廊、旧海报、灯箱里还残留上一部剧的剧照
他坦言这次回台是为新节目看道具车,变相预告会参与TVB新节目,但没说明类型和播出时间
老观众留言“终于回家”,也有人冷笑“综艺客串擦存在感”
期待和质疑就这么对冲
没戏拍,他就把时间砸进音乐
广州、马来西亚都有巡演,现场他弹吉他,舞台灯光把他脸映得很暖,粉丝喊“阿豪加油”,有人说他“拍子准,弹得干净,基本功不错”
他也去上综艺、做公益,空档多了就陪妻儿,饭桌上听到他笑着问孩子“今天上学开心吗”,那一刻比任何奖杯🏆️都实在
把个人故事放进行业大盘看,能理解他为什么难翻
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统计,影视注册从业者三年减少28%,2024年香港电影总票房仅12亿港元,倒回到2012年的水平
TVB到2024年把单集制作成本从80万砍至40万
古装剧全面停拍,六部新剧含停拍项目,ViuTV更是零新剧制作
有业内人士提到
“制作预算腰斩—内容老化—观众流失—广告收入下滑”的死循环,已经把很多演员的职业路径缩得只剩一条缝
『古天乐』在访谈中直说,他手里八个项目找不到东南亚基金支持,流媒体亏损、院线席位不足让投资人更谨慎
这意味着,就算你有才
也可能输在“没钱开机”这一关
周嘉洛的争议更像一面镜子: 演技被质疑、与高层不合,《武林》被压番未播,仓底剧《痞子无间道》收视低迷
在这样的生态里
“曾被力捧”并不等于“一直有戏拍”
再看两个参照
萧正楠从歌手到剧集“暖男”,被雪藏过、从底层再爬,靠《巨轮》拿奖,后来与黄翠如的“恩爱夫妻”路线稳住饭碗,2025年当爸后重心转向家庭,没离圈但也不再追顶流
这是一条“柔性转型”的路
黄子恒则是另一面:2018年走红后爆出私德丑闻被雪藏,复出戏份锐减,2025年有多部仓底剧,但“黑料”像钉子,始终钉在资源门口
这提醒所有人
标签有时比才华更硬
回到袁伟豪
他最沉的标签是“亿万驸马”,最难的是说服观众相信他靠作品
他这次回TVB,看的是节目道具车,不是剧组开机表
要翻盘,关键还是剧集角色能不能立住
业内分析破局有两条: 一是低成本真实故事,二是大额投资的超级IP
以他过往的警匪、都市戏基础,低成本现实题材或许更容易重来
但需要一个肯冒险的制片
粉丝希望他“回归拍剧”,这是情感抓手;
怀疑者说“别再炒话题”,这也是现实提醒
与其纠结“有没有人捧”,不如盯住“有没有角色值”
他音乐舞台上那股认真劲儿,如果搬到剧本里
把人物的“憋屈”和“向上”演出来,或许比一百次澄清更能洗掉标签
更扎心的是
行业正在“断粮”,很多人被迫转行,就业池变小,机会不再自动分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每一次出现都得更有效率: 一部口碑剧、一首爆款歌、一个有态度的综艺,都可能成为下一步跳板
暂时看
他重返TVB的新节目是个信号,但不是答案
观众不会被喊话打动,只会被好看打动
如果他能在一个实在的角色里重新“站得住”
“亿万驸马”就会变成一个过往称谓,而不是未来的枷锁
说到底
好运不是等来的,是靠作品换来的
我们等的
不是他回电视城打卡,而是他回到剧情里,把故事演得让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