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弟那边等,愚兄随后来。”
10月28日,81岁的冯淬帆在『社交平台』上留下对故友许绍雄的这句悼念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老派文人式的伤感与怀念。
没人能想到,这竟是一封精准的“死亡预告”。
5天后,11月1日凌晨,台湾媒体突然传出资深香港演员兼导演的冯淬帆逝世消息,他真的走了。
留下一个承包了港片喜剧黄金时代的身影,和一颗始终与“搞笑”二字格格不入的、孤傲的灵魂。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玄学的色彩。
就在许绍雄离世后,冯淬帆那段悼文写得那叫一个戳心窝子。
他不仅坦言自己“病入膏肓,苟延残喘”,更是直接嘱托老友在那边等等他。
结果呢?一语成谶。
这哪里是悼念,这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生命终点的清醒预判和对老友的最后承诺。
回头看他今年中秋晒出的照片,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身形消瘦得脱了相,配文是“一切感觉都已麻木”。
那时他就已经血氧不足,靠着制氧机在台北林口的公寓里,独自对抗着肺炎、糖尿病和心脏病的连环攻击。
最后两个月的医院生活,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
说句实话,看到那张在轮椅上比耶的照片,小编心里咯噔一下,这得是多强大的精神,才能在那种情况下还对世界挤出一个笑容?
你们觉得呢?看到老艺术家晚年被病痛折磨,是不是特别心疼?
炸裂的是,这位给几代人带来无尽欢笑的“犀牛皮”、“牛精帆”,私下里竟把自己最辉煌的喜剧生涯视为“一生的耻辱”!
没错,他曾经在采访中直接炮轰王晶:“王晶这个王八蛋!害了很多人,他拍戏拍得太离谱了!那些闹剧是我一辈子的耻辱!”
这话当时震惊全网,王晶回怼他“被害妄想症”。
可现在我们回过头品品,冯淬帆的愤怒,或许不是一个老顽固的偏执,而是一个严肃演员对自己被类型化、被市场定格的巨大不甘。
他出身粤剧世家,父亲是名角冯镜华。
他骨子里流淌的是传统戏剧“以形传神”的艺术血液。
早年他自编自导的《香港屋檐下》可是正经的社会写实片。
结果阴差阳错,一套《五福星》让他火遍亚洲,却也给他焊死了“搞笑担当”的帽子。
他内心那个想演正剧、想拿影帝的冯淬帆,被“犀牛皮”的巨大成功彻底埋葬了。
直到2009年,杜琪峰给他《意外》里一个脑退化杀手的角色,那场在雨中点烟的戏,演技封神,直接提名金马金像双料最佳男配。
领奖台上他摸着奖杯🏆️苦笑:“演了40年喜剧,原来大家还记得我会演戏。” 这话听着真叫人唏嘘,四十年的荣耀,在他心里竟抵不过一个正剧配角的认可。
这里有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个演员,是靠一个经典喜剧角色被记住一辈子光荣,还是因为戏路被定型而感到悲哀?
“他啊,就是个天煞孤星!” 老友汪明荃当年这句评价,如今听来更像是一声叹息。
冯淬帆的感情世界,比他演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像一场漫长的文艺片。
和汪明荃刚入行时在舞蹈室外互相等待的青涩恋情,最终因他“不想被婚姻束缚”而画上句号。
汪阿姐后来回应旧事重提,也只是淡淡一句“可能并不适合结婚,单身更自由”。
与港姐曾庆瑜的恋情也无疾而终,原因被归结为“性格孤僻到无法同住”。
移居台湾40年,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
他嘴上说着“一个人住挺好,想吃什么吃什么”,可台北公寓床头那张泛黄的全家福,还是暴露了这位孤独老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他像极了武侠小说里避世的高人,把所有的热闹和欢笑都留在了银幕上,把漫长的寂静和孤独留给了自己。
冯淬帆的离世,为什么让我们这么难受?
不仅仅是因为又失去了一位老戏骨。
看看这短短几天吧:许绍雄、坣娜、甄志强,再到冯淬帆。
六天四位熟面孔接连告别,这简直像是一场残酷的集体谢幕。
随着吴耀汉前年去世,“五福星”天团如今只剩洪金宝、曾志伟和秦祥林。
一个辉煌的港片时代,正在以这种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方式,加速离我们远去。
我们怀念冯淬帆,又何尝不是在怀念那个租录像带📼、挤在电视机📺️前,能被他一个瞪眼、一句吐槽逗得前仰后合的自己的童年?
他走了,带走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生命,更是我们集体记忆里的一块重要拼图。
冯淬帆的一生,是一场极致的矛盾:他用喜剧征服了观众,却视之为耻辱;他带来了无数快乐,自己却深陷孤独;他清醒地预见了终点,却仍保留着最后的幽默与体面。
从“犀牛皮”冯淬帆的悲剧内核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娱乐圈』️黄金时代的流转,以及艺术家个人追求与大众期望之间永恒的拉扯。
他最终用一部惊悚片《鬼门之蝴蝶大厦》完成了“不演喜剧”的遗愿,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繁华落尽,斯人已逝。
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终于可以甩开“喜剧”的标签,痛痛快快地演他想要的任何角色。
你怎么看冯淬帆对喜剧的矛盾心理?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他的瞬间是哪一幕?
评论区等你,一起怀念这位可爱的老人。
#冯淬帆去世# #港片黄金时代# #五福星#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老戏骨集体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