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不可错过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无疑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我始终认为,“我家那系列”无疑是最具观赏性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通过这一节目,观众得以窥见不同的生活状态与家庭关系,这种类型的节目不仅有趣,还极具意义。
这一季的嘉宾阵容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家知道,每一季《我家那闺女》通常有四位被观察者,但这一季则有点不同。最开始是四个闺女,后来节目组换了几拨人,甚至在最后迎来了第八位闺女。我们见证了『孙怡』、『张予曦』、管乐、拉宏、罗予彤、井迪、刘思远和苏晓彤的精彩表现。要是把时间排得更紧凑,这几位嘉宾完全可以撑起两季节目。
说实话,这种频繁更换嘉宾的模式,确实让人有些感到资源浪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又有哪些弊端呢?首先,从好处来说,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类型的“闺女”,接触到更多样的家庭生活。这种“闺女拼盘”模式,也让节目组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每位嘉宾的参与时间虽然短暂,但节目的形式完全可以灵活调整,像刘思远,刚开始她是观察嘉宾,后来直接成为被观察的闺女,再后来又返回观察室,几番转换,节目的节奏也因此得以保证。
然而,这样的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点。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那些尚未真正了解某个嘉宾的情况下,突然换人总让人觉得有些“脱节”。作为“养成系综艺”,想要通过长时间的陪伴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联系,然而,每位闺女仅仅参与几期就离开,怎么可能让观众“养成”呢?尤其是那些不熟悉这些『明星』️的观众,刚开始喜欢上一位嘉宾,没多久她就离开了,这确实让人有些不舒服。
节目最后阶段,只剩下井迪、罗予彤和苏晓彤三位闺女,她们的性格各有不同,给节目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井迪充满活力,每天都元气满满,光是看她就能让人心情愉悦;罗予彤虽然时常显得有些低调,但她与朋友相见时开心的状态也给节目增色不少;至于苏晓彤,她的“墨迹”风格时常让人忍不住想去提醒她快点做决定,不过这一季她显然进步了,至少不再迟到。
时间过得飞快,这一季节目即将迎来收官之际,然而,大家注意到没有?就在收官之后,节目组竟然放出了“下期预告”。这一点,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我家那闺女》本来一直维持着很好的口碑,但这一波“下期预告”却让人感到不适。
节目组的“特别收官企划”,其实就是想继续榨干节目的余热。他们邀请了曾经的闺女们和她们的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单从“下期预告”的剪辑来看,似乎每一对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让人看了十分揪心,悬念感十足。比如,井迪与父亲的对话中,井迪情绪激动,泪流满面,而父亲则满脸愧疚,似乎在为曾经的疏忽向她道歉;罗予彤则和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场面看起来十分激烈。
不过,熟悉芒果台的剪辑手法的观众都会明白,这种“下期预告”只是为了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实际上,许多时候,预告中的戏剧冲突根本不会出现在接下来的节目中,而这些剪辑技巧早已是观众的“老朋友”,让人看得不免有些反感。
对于观众来说,节目好看自然会吸引人继续追下去,哪怕没有预告,也不会影响观看热情。反而是这种刻意制造的矛盾,反而让人产生排斥感。其实,这一季的《我家那闺女》本身并没有依赖过多的“下期预告”来吊人胃口,整体节奏都处理得比较平和。然而,节目组在收官之际推出这一番外篇,却再次走出了老套路,让人感到有些不适。
说实话,只要是观看了一整季的观众,根本不需要什么预告,也会自然而然地去追随这个番外篇。但节目组这一招反而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看完预告,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不会有什么实际冲突,甚至有些内容根本不会出现在节目中。原本一整季都很顺畅的好口碑,最后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套路,竟然彻底翻车了,大家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