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一处老式戏院,端午假期的演出刚结束,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被观众团团围住。他穿着简单的唐装,手里握着折扇,眼里带着笑意。这位就是黄俊英,快九十岁了,还在台上说着粤语相声。
很多人举着“笑星不老”的牌子,喊着他的名字。黄俊英慢慢走到台前,向观众鞠躬。每次谢幕,他都要反复行礼,直到幕布完全落下。

在后台,年轻演员都喜欢围着他问东问西。他坐在一张旧折叠椅上,不紧不慢地讲着表演的要领。“说相声就像和邻居拉家常,”他说,“要把广州街坊的日常说得生动有趣。”
剧团的人都知道,黄老对演出特别认真。哪怕灯光差半秒,他都要重新调整。这种认真,他坚持了七十多年。

侧幕的阴影里,坐着另一位老人。她是黄俊英的妻子崔凌霄,今年八十八岁了,坐在轮椅上,手里总捧着一个保温杯。
每次演出结束,黄俊英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妻子身边,接过那个杯子。这个动作,他做了六十一年。
jrhz.info
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登台累不累。他看看身边的妻子,笑着说:“她在台下看着我,比什么补品都管用。”
他们的爱情故事,要从1958年说起。那时崔凌霄刚从香港回来,穿着时髦的背心裙,扎着马尾,在曲艺团很受欢迎。而黄俊英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

追求崔凌霄的人不少,送花送礼物🎁的人很多。但黄俊英不一样,他总是拿着剧本找她讨论艺术。就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打动了崔凌霄的心。
“他拿起乐器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崔凌霄后来这么回忆。

1964年两人结婚时,崔凌霄已经小有名气,收入也比黄俊英高。家里的大件家具都是她买的,黄俊英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吃软饭”的。
不过这个“软饭”他吃得很坦然——从结婚那天起,他就把工资卡交给了妻子,到现在还是这样。他说:“疼老婆会发财,这话一点不假。”

黄俊英的“发财”,更多体现在艺术上。1962年,他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把北方相声改编成粤语。这在当时没人看好。
他把广州的市井生活、街坊趣事写进段子里,用粤语特有的幽默方式表演。结果第一次在农村演出就火了,村民们追着看,一场接一场。

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电视节目《万紫千红》。那时候,每到播出时间,广东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都会调到这个频道。孩子们学他说话,大人们用他的段子开玩笑。
有次他去市场买菜,摊主硬是多塞给他一把青菜,就为了听他现场说两句。

黄俊英和搭档杨达,可以说是粤语相声的黄金组合。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演四场。后台放着大锅饭,谁有空就赶紧吃几口。
崔凌霄和杨达也很熟,她总亲昵地叫杨达“死仔达”,这个称呼叫了几十年。

可惜时光不饶人。今年六月,黄俊英去看望坐轮椅的杨达,老搭档的反应已经不如从前。他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
现在演出时,黄俊英有时还会下意识地看向身旁,那里本该站着他的老搭档。

为了相声,黄俊英付出了很多。儿子出生时,他正在外地演出,连孩子第一次走路都没看到。家里全靠崔凌霄操持:带孩子、照顾老人、打理家务。
说到这些,黄俊英总是很愧疚。他说自己欠家人太多,特别是妻子和儿子。

孙女出生后,他终于有时间弥补了。2016年,八十岁的黄俊英推掉不少演出,专心陪孙女。他教孙女说粤语,讲相声里的故事,带她看自己演出。
在他从艺七十周年的晚会上,九岁的孙女和杨达的孙女一起上台说了段相声。台下的黄俊英笑得特别开心。

不过他最挂心的,还是粤语相声的传承。他收过四十多个徒弟,有些现在也很有名。但他坦言,还没找到能完全接班的人。
更让他难过的是,这些年送走了不少身边的人:老搭档杨达、徒弟陈坚雄。每次参加完葬礼,他都会独自在书房里,翻看以前的演出录像。

如今,黄俊英依然每周登台。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说下去。侧幕里,妻子永远捧着保温杯在等他。这一幕,成了粤语曲艺界最温暖的风景。
“老祖宗的话不能丢。”这是黄俊英常说的话。在家裡,他定下规矩:全家必须说粤语。不是固执,而是想留住这份独特的文化。

从青丝到白发,从台前到幕后,黄俊英用一生守护着两样最珍贵的东西:粤语相声,和那个始终在侧幕等他的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