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初,影视剧市场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字辈”作品,其中《大宅门》和《大染坊》最为突出。这两部剧凭借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剧情,至今仍受到观众喜爱,已经持续热播二十余年。表面上,《大宅门》讲述的是北京一家药铺的故事,而《大染坊》则聚焦于山东的染厂,两者似乎毫无关联。然而细细分析,会发现《大染坊》中隐约存在《大宅门》的影子。

在《大染坊》中段,主角🎭️陈寿亭来到济南建立宏巨染厂时,剧情引入了白志生和钱世亨两个角色。他们表面上经营药铺,实际上是当地青帮势力,以压榨保护费为生,甚至曾一度欺压陈寿亭。乍一看,这类反派角色在大男主剧中常见,但若深入分析白志生的人设,会发现其中别有玄机。

白志生姓白,开设宏盛堂药铺,号称济南“民间税务局”,实力显赫,连当地大企业家赵东俊、陈寿亭以及山东商界翘楚苗翰东都不在其眼里。于是,观众开始猜测,白志生是否源自《大宅门》里的白景琦。白景琦同样姓白,在济南开药铺,并因堂姐为提督府儿媳而在当地拥有不小势力。若将白景琦置于《大染坊》情境中,他凭借经济实力和背景势力,很可能压过陈寿亭一头。

进一步考察两部剧的创作背景,更能理解这种角色映射。白景琦虽为影视人物,但原型正是历史上的乐镜宇,他是同仁堂乐氏家族成员。1902年乐镜宇入驻济南,凭借与山东巡抚的关系筹办山东官药局,1907年自筹资金获得药局所有权,改名宏济堂。宏济堂的主要产品阿胶,是白景琦在《大宅门》中发家致富的关键,同时还涉及驴皮屠宰税收业务。这与《大染坊》中白志生宏盛堂的“民间税务局”颇为相似。

至于钱世亨,原型为乐镜宇在北京的好友钱宝亨,他曾担任宏济堂外联经理,并具有青帮背景。乐镜宇的妻子辛德馨也来自具有青帮背景的镖局世家,其家族成员从事高利贷生意,这一背景被映射到《大宅门》中杨九红及其哥哥身上,使剧情中杨九红亲自带队采购草药显得合理。在历史上,乐镜宇兼具官府与江湖势力,使其在济南商界游刃有余,也奠定了白志生在《大染坊》中能与陈寿亭抗衡的合理性。

《大染坊》的剧本创作于2002年夏,《大宅门》已红遍全国,白景琦比乐镜宇更有知名度,因此白志生采用“白”姓而非“乐”。此外,《大宅门》作者郭宝昌为乐镜宇养子,自然在叙事上有所倾向,适度美化或遮掩原型人物,而《大染坊》编剧陈杰取材于祖父陈立亭经历,同样有美化和遮掩的必要。历史上,陈立亭与乐镜宇及钱宝亨确有商业冲突,宏济堂与染厂之间的争议为两部剧提供了现实依据。

综上所述,《大宅门》和《大染坊》虽讲述不同故事,但角色与历史原型之间的映射,使两部剧存在微妙的联系。这些历史恩怨不仅未削弱剧情,反而让角色更立体,故事更丰富,也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能够体会到背后的历史深度。





